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郙阁品茗】马新林国学讲座第12讲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三)
上节我们讲了《五常》中的“仁、义”,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是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甚至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概括为 “仁、义”这两个字,这就是古人们常说的“孔仁孟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因为他们一个侧重仁,一个侧重义;一个教人如何做君子,一个教人如何才能成为大丈夫,“四书”里着重宣扬的就是这样的内容。这一节我们再和大家谈谈“礼、智、信”。
所谓“礼”,是指礼仪、仪节、礼制、礼治和礼则等。《论语》里的“礼”是指礼治精神,也就是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为人处世的礼。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等于是礼的哲学,也是礼的内核。礼是干什么的?是起中和作用的,说大一点就是讲和谐、和平,这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这怎么行呢?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有“礼”,事与事之间要讲“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达到“和”的目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呀!所以儒家倡导礼义的基本精神,就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要有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要把握“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过来。
西汉初期著名的政论家贾谊给汉文帝的奏疏上对礼的作用讲得非常透彻:“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为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用难知也。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末,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的智力只能认识已发生的事,很难预见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能将恶事发生之前加以制止,而法却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令的作用很明显,而礼的作用是不容易了解的。礼所重视的是在恶事没有发生之前断绝恶念,而且从细小处开始教导,使人们日趋向善远离罪过,而自己却不知道。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对礼的作用就更明白了。
“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所谓的“礼之用,和为贵”,就是儒家认为“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是“和谐”,用到国际上就是和平。构建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行为规范,以达到和谐。按通俗的说法,和就是调和,就像做饭炒菜使用的调味品一样,把各种酸甜辛辣咸等不同的调料按口味适宜的要求中和在一起,做成美味佳肴。因此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说的就是君子会用博大的胸怀团结所有意见不同、思想有差异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而小人则为了自身的利益四处钻营、拉帮结派、朋比为奸,一旦利益不再,便作鸟兽散。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则是“仁”、“义”道德要求的具体行为模式,要求人们一切言行举止都符合行为规范,安心、静气、忠实地尽其做人的本分。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为仁”。
论语中还记述了孔子对礼应用的适度提出了要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而无礼则劳”——恭就是恭敬。有的人天生就是态度拘谨,对人对事很恭敬;有的人生来就昂头翘首,蛮不服气的样子,有的领导对这种人的印象很坏,其实大可不必,这种态度,是他的秉赋,他内心并不一定这样。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尽量要客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劳”。换句话说,外型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礼貌,则很辛苦、让人很不舒服。
“慎而无礼则葸”——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过分的小心就变成无能、窝囊,什么都不敢动手了。我们土话说“树叶掉下来都怕打破头”,确有这种人。
“勇而无礼则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坏。
“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领导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你下不了台。老实说这种阳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诚。但是学问上要经过磨练、修养,否则就“绞”,也就是很较真、认死理。绞得太过分了就断,就会误了事情。
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就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太恭敬了,变成劳。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像王莽开始从政时就很多礼,其实都是伪装的,后来还是他毒死了汉平帝,推翻了刘氏天下,结束了西汉历史,改汉朝为新朝。太谨慎了就变成窝囊;太勇敢了,容易决断,成为冲动,有时误了事情;太直了,有时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项羽的个性就是太勇太直,这两个反面的缺点。清代诗人王昙说他“误读兵书负项梁”,很有道理。所以自觉接受良好的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非常重要,自己才晓得中和。懂得了这四点,就是每一个人反省自己个性的标准。
在《季氏》篇里,孔子教导儿子孔鲤时再一次说道“不学礼、无以立”。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知礼的深刻含义,不按照礼的精神做人做事,便意味着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世,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每个人立身处世都离不开“礼”。但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礼”并不仅仅是指礼仪、礼节,甚至也不光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都在内的宗法道义、典章制度、传统礼义,即今天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
所谓“智”,是指人的知识和理性,也就是常说的智慧。“智”从到底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和人为精神结合统一起来,提倡科学精神和人为精神的创新。作为道德规范的“智”,它是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也是在明了“仁、义、礼、信”内涵的基础上在理性和感性上的发挥和应用。这就要求人们通过刻苦认真的学习,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识,增强遵循道德性的自觉性,具有区分是非明辨善恶、乃至惩恶扬善的能力。
所谓“信”,是指诚信、信义、信用,即“言必诺、行不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守诺言讲诚信。“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础。作为道德规范的“信”,它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实无妄、不欺人欺己。守诺言讲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孔子曾经感叹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说人要是失去了信义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司马迁也说:“诚,为人之本也,人当取信于人”。武则天更是把“信”字提到修身齐家治国的高度:“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兄弟不信,则其情不亲;朋友不信,则其交易绝。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在当今社会,“信”更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国泰民安、敬业乐群的关键要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体都要讲求诚信为本,只有信为本才能和为贵啊!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精神价值的儒家人本主义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完善,从春秋时代的“礼、义、廉、耻”到战国时代的“忠、孝、节、义”,是建立在以“仁”为最高价值准则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从两汉时代的“仁、义、礼、智、信”到隋唐以后的“仁、义、忠、信”,是吸收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历史乱象的动荡裂变,核心价值观受到无情践踏的深刻教训而总结出来的,它是在“智”已经成为普遍的思维定势并形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将“礼”并入了“仁”的范畴,这是因为“礼”和“仁”同为孔子道德价值的主要内容,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将“孝”并入了“忠”的范畴,尽到自己应该尽到的责任就是忠;将“节”并入了“义”的范畴,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气节”。这样就形成了“仁义忠信”的全新价值体系。总之,儒家的精神价值体系包含着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至今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从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最基础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中,就可以深切感悟到儒家人本主义道德价值的魅力。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三个层面来确定其基本内容的,但作为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却是上至总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遵守并要切实做到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也是全部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东西。如果我们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成语来形容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的话,那么,公民个人价值准则就具有皮的作用,舍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将无从着附,也就更谈不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了。
具体讲,“爱国”就含有“忠”的意思,因为忠即“尽己之谓忠”,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身份、地位所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履职尽孝;“敬业”就含有“义”的意思,因为义也有节操、德操、仗义的意思在内;“诚信”本身就含有“信”的意思,有信才能诚,心诚才有信,这是相辅相成的;“友善”就含有“仁”的意思了,仁者爱人嘛!因此,可以说儒家“仁、义、忠、信”的核心价值观只要赋予新意,也能适合当今社会。
嘉陵飘尘甲午年腊月岁末除夕晨始作于郙阁大酒店
2015/2/18/上午10时
——————
略阳政府网 http://www.Luey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