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在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河县卡子镇张家大院下院以北约一公里处,有一处古建筑遗址,当地人原来都叫它 “杨大仙庙”。白河解放后,“杨大仙庙”被毁,当地人又将这里称之为“杨大仙岩”。
过去,在乡村当中,诸如观音庙、财神庙、娘娘庙、土地庙之类的大小庙宇比比皆是,人们修建这些庙宇无非是为了祈福、求财、求子、保平安。这“杨大仙”是何方神圣?人们又因何为他修庙呢?
杨大仙非神非仙,而是真有其人,原名杨道先,系湖北大邑人氏,是西坝张氏家族的恩祖,一位难得的义士,当年张氏落户西坝,缘于此人的引领,张氏在西坝的发展壮大,也全赖此人的辅佐。据现存《张氏玿房支谱》记载,西坝张氏原籍湖北武昌大桥畈,其三十七世祖——日普公与杨道先是生死之交的朋友。清康熙五十年,日普公因遭人构陷,官府所逼,被迫携家逃亡,杨公舍家弃业,不辞艰辛,一路追随守护。日普公本是一位饱学之士,当他逃亡至安徽英山邑时,被当地晋绅望族延请设馆教学,可惜祸不单行,时隔不久,日普公便因骤染痢疾,百医无效,卒于学馆之中,一家大小由此又陷困境,英山邑自难容身,杨公只好肩负起扶弱养孤之责,携日普公妻儿继续流亡他乡,一路辗转,历尽艰辛,最后定居湖北的竹溪。在杨公的全力辅佐之下,日普公的长子、次子陆续成年,正当家境有所好转之际,张母胡氏又溘然故世,兄弟之间犹如桶箍告散,只得分家析产,各立门户,长子盈达留守竹溪,次子盈国迁往四川,唯有三子盈晋尚未成家立业,杨公依旧照拂左右,恪守抚育教导之责。时年,杨公得知距此百里之外的兴安府白河县西坝尚有未经开垦之地,料想生计可求,遂携盈晋迳奔西坝,并落户于此。在杨公的悉心照料之下,盈晋得以成年、成家,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家势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与东坝黄氏家族旗鼓相当的一方望族,故当地有了“东坝黄、西坝张”之说。盈晋发迹之后,感念杨公的养育之恩,视其为亲生父母,供奉天年。杨公谢世之后,盈晋以亲子之礼予以厚葬,春秋祭扫,岁岁凭吊,每逢祭祖之期,也必供杨公牌位,并教诲子孙依此而行不得擅改。随后,又于西坝台子对面依山洞建造“杨公祠”,并塑杨公雕像供于祠中,又置备田产,以应香火之需。直到白河解放,“杨大仙庙”被毁,燃烧了一百多年的香火才告熄灭。
因杨道先与“杨大仙”谐音,加之当地百姓对杨道先的忠义之举非常敬仰,杨道先便慢慢地变成了“杨大仙”,“杨公祠”也被改称为“杨大仙庙”,如此一来,“杨公祠”便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如果没有杨道先的重义之举,就不会有西坝的张氏家族,如果张氏家族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有“杨大仙庙”的出现,“杨大仙庙”记录了杨道先与西坝张氏家族的一段历史渊源。探询“杨大仙庙”的来由,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西坝张氏落户白河,最终成为一方望族的发展历史,也有助于激发我们去传承 “重义”、“感恩”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