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树立于大雁塔前的唐玄奘像,他是中印两国悠久交流史的代表人物。
很少有人知道,大雁塔建造之初是一座印度风格的建筑。(丝绸之路纪录片截图)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期待访问历史悠久的西安,其与玄奘及他对印度之行取经有密切的联系。”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前夕在微博上发文称。
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特别是诞生于印度的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便成为了两国人民之间最为紧密的纽带。作为中国建都历史最久的城市,西安保留着大量和古代印度,特别是佛教东进有关的遗迹,并有幸成为莫迪本次中国之行的首站。
巍巍大雁塔原是印度风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因为怀念已经去世十二年的母亲长孙皇后,太子李治奏请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南隋代无漏寺的废墟上,修建了慈恩寺。
因为这样的原因,这座寺庙在建造之初便已奠定了其在长安城诸多寺院中显赫的地位。而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日后的“加盟”,更是为这里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为庆祝唐玄奘出任慈恩寺主持,暨慈恩寺落成大典,唐太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仪式。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像等,在车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的由弘福寺运往慈恩寺。
永徽三年(652)三月,在玄奘的督建下,一座模仿印度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汉文译为“大觉塔”)的5层高塔,在慈恩寺内拔地而起。这便是如今已成为西安地标的大雁塔最初的模样,而根据史料记载,那些来自印度的经卷、佛像,便被玄奘安放于大雁塔内。
近些年,陕西开始对大雁塔进行勘测,发现塔下存在着一处巨大的空间,应该就是存放那些古印度文物的地宫。据新华社消息,5月14日莫迪将参观大雁塔,届时也将与这些来自家乡的古物,来一次最近距离的接触。
小雁塔见证了高僧义净翻译佛经的岁月,也见证了唐代流行的留学印度潮流。
唐代的留学印度潮流
自从玄奘历尽艰辛,公元645年由印度归国后,上至太宗高宗,下至平民百姓,大唐的国民们都成为了他的“粉丝”,这其中就包括一位名叫义净的小和尚,那年他才只有十岁。
义净8岁出家,和玄奘一样属于那种天赋异禀,也同样执着于对佛经的“探本求源”,为了弄清佛教的真谛,他于公元670年踏上了前往印度“取经”的道路。
义净在印度居留了十余年,和玄奘一样学习求经,游历名寺古刹,所获颇丰。当然在印度,他还遇到了同样“留学”的中国僧人大乘灯,他们都受到了玄奘的影响。而据不完全统计,唐朝初期沿着海路抵达印度求学的高僧就有30多位。
同样位于长安城城南的荐福寺,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义净人生最后的岁月便是在这里度过。就在他在此译经期间,一座15层高的砖塔拔地而起。这便是如今和慈恩寺大雁塔一道,成为西安象征的小雁塔,也是义净译经那段历史唯一的见证者。
三位印度高僧曾于开元年间在大兴善寺译经宏法,其中善无畏更是被唐玄宗尊为国师。
被尊为国师的印度僧人
要说长安城内和印度渊源最深的古迹,无疑当属位于小雁塔南侧不远的大兴善寺。被称为“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无畏、不空和金刚智,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这里译经授法。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代,到了隋朝被升级为皇家寺院。唐玄宗开元4年(公元716年),“三大士”中最年长的善无畏以八十岁的高龄抵达长安,被玄宗封为国师后安排到此处宏法。三年之后不空和金刚智抵达长安,同样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
三人共计翻译佛经500余卷,使得大兴善寺成为了唐代三大佛经翻译场所之一。而中土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也是在这一期间被这三位高僧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