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羊年春节舞台,火了陕西文化四大元素(图)

2015-4-17 9:24:00  来源:华商报  进入论坛

  王新仓在今年春晚舞台的留念

  安塞歌手贺东 记者 陈雪 摄

  昨日(3月15日),《卖画》小品中女农民画家创作原型傅蕊霞在画室中作画 记者 闫文青 摄

  张漪湲 记者 狄蕊红 摄

  “翎子功”绝活上春晚

  秦腔名家王新仓:代表秦腔在春晚舞台亮相30秒

  在央视羊年春晚上,戏曲节目《梨园芳华》中有一个秦腔片段,这就是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新仓表演的“翎子功”。尽管只有短短30秒,但这却是陕西秦腔人时隔18年后第二次亮相央视春晚。

  秀绝活比开口唱更难

  春晚舞台,历来京剧为大,秦腔似乎和央视春晚缘分不深,上次登上春晚舞台还是在18年前,因此,当春晚导演组去年12月给王新仓打电话时,他还以为是骚扰电话,直接挂掉。没想到对方连打了一个星期。王新仓心想,咋这么执著的?一接,竟是春晚的邀约来了。

  尽管有了一张通行证,但上春晚可没那么容易。王新仓笑着说,刚到北京就是个“下马威”,1月2日到的北京,第二天就签各种保密协议、安全协议,协议里还明确表示,节目随时随地可能被“拿掉”。随后紧接着就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排练,这一下就持续到大年三十。

  王新仓参加的《梨园芳华》节目展示地方戏的绝活,他的节目是30秒的“翎子功”表演。这翎子长约2米,要借助头部的力量让翎子做出各种造型,比如“顶立双翎子”,瞬间就要将双翎直挺挺地并立在头顶。“只可惜时间太短了,一些技巧没法全部展示。”

  王新仓说,唱其实并不可怕,开口就能来,但绝活表演不一样,技术再好,也很难说没有失误,比如帽子掉了,翎子断了等等。所以尽管只有短短30秒,但压力极大,只有不断训练、再训练。这一个多月来,“把一辈子的盒饭都吃完了!”王新仓笑着说:“但能代表秦腔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依然觉得非常光荣!”

  吹火因安全考虑未上春晚

  1997年,秦腔第一次亮相春晚,当时节目名叫《秦人秦腔唱丰收》,时长近3分钟,既有演唱还有绝活表演。70多岁的杨通民至今还珍藏着1997年春晚的一张通行证。他是《秦人秦腔唱丰收》的导演。1997年,时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副团长的杨通民提前一个月率领青年团的演员们奔赴央视备战春晚。他笑着说,毕竟第一次上春晚,当时准备上40多号人,但对方说演员太多了,最后17人登上春晚舞台,包括后来获得“梅花奖”的李小锋、李娟、张蓓、任小蕾等。

  李东桥告诉华商报记者,他们唱的尽管给的镜头最多,但却是最简单的,最辛苦最难的其实是那些表演绝活的同志们。在他们准备的秦腔绝活中,本来还有吹火表演,但吹火需要带火把到台上,导演组为了安全考虑坚决不同意。李东桥特别提到李娟和张蓓表演的“大靠倒失虎”,要求身着笨重大靠(戏曲中背插战旗的战服)的演员后空翻后扑地,“这个技巧难度很大,如果腾空高度不够,很容易把脸和鼻子擦伤,而且背的旗子还容易折断在地。因此通常由男演员表演,女演员表演的难度可想而知。”当年李娟和张蓓也就二十来岁,为了给陕西人争光,苦苦练习,李娟还挂过彩。遗憾的是,她们的绝活最后竟然没有出现在直播镜头中,“但能走上春晚,为秦腔出把力,也值了!”张蓓说。

  记者 秦子

  春晚《高手在民间》唱响陕北民歌

  民歌手贺东:陕北民歌也可以有摇滚范儿

  《星光大道》的优秀选手跟着毕福剑登上羊年春晚,同场飙歌,首先演唱的就是“90后”民歌手贺东。昨日,这位安塞小伙儿正在北京为央视录制节目,通过电话接受了华商报记者采访。

  春晚上调子起高,超常发挥

  央视春晚节目《高手在民间》希望突出演员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前期也考虑了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民歌,但因没有震撼力,导演组都不满意,经过推荐,春晚导演组找到了贺东。一开始,贺东唱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哪达达也不如咱这山沟沟好》等传统民歌,但导演组感到这些歌虽然好,但没有新意,也不够震撼。在了解导演组希望能突显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特点,贺东想到了一首很古老的民歌《水流千里归大海》

  “每天看到那么多的大腕被刷下,自己感到特别大的压力。”贺东一开始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可能上春晚,走上直播舞台时,由于紧张,调子起得有点高,可唱完后感到超常发挥了,“从舞台上下来,好多人都打来电话表示祝贺,妈妈也在电话中说:‘唱得好着咧!’我自个也感到将陕北民歌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陕北民歌创新演唱方法

  贺东认为太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推广时会面临一些问题,“外地人可能听不懂陕北方言,大家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只有《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东方红》等那么几段,有些欣赏疲劳了。”贺东表示,陕北民歌想要推广,要先让大众喜欢,再把古老的文化唱出来。他试着在演唱时有所创新,将难懂的字词唱得让外地人能听懂,或者在唱流行歌时将陕北民歌风格融入进去,“有的陕北民歌甚至可以借鉴摇滚等唱法来表达,例如我唱的《洋芋疙瘩》就挺受欢迎的,现在一些广场舞也在使用这首歌。”贺东得意地说。

  记者 董瀚文

  央视元宵晚会小品《卖画》原型是她

  农民画画家傅蕊霞:这是农民画要火的节奏吗?

  2013年,作品《希望》被中宣部首选为“中国梦”户县农民画公益广告画,首批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上,户县农民画画家傅蕊霞就此为人所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演出的小品《卖画》里,人物原型就是傅蕊霞。

  《卖画》原型是农民画画家

  “这是户县农民画要火的节奏吗?”昨日,在位于户县草堂镇李家岩新村工作室,提起元宵节晚上和家人、朋友围在一起看完《卖画》时的情景,傅蕊霞依然激动不已。傅蕊霞告诉华商报记者,《卖画》通过春晚语言类节目终审后,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会长袁红再次来到户县,她才知道之前来采风的喜剧协会“乐欢天”团队,竟然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小品。后来节目在元宵晚会演出,“我儿子对我说:‘妈妈,你要红了’。我想,红了也挺好,生活可以改善,还可以受到更多的肯定,接下来就是在农闲之余,可以多创作一些更好的户县农民画。”

  “农民画学院”预计今年招生

  作为《卖画》的导演和编剧之一袁红表示,选择户县农民画作为创作素材,是因为户县农民画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画出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同时色彩喜庆,充满吉祥意味和正能量。

  昨日,记者采访户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虎,他表示近几年户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户县农民画的发展,在100万扶持奖励民间艺术的基金中,有80万定向专门扶持户县农民画。他们将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农民画学院”,“目前合作协议已经签署,预计今年将面向社会招生。”

  记者 吴成贵

  苗阜、王声春晚演出服上绣朱雀、白虎

  刺绣大师张漪湲:期待秦绣飞入寻常百姓家

  苗阜、王声让陕派相声走上春晚,他们的演出服也让陕西独特的地方文化——“秦绣”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昨日,记者拜访秦绣研制者、工艺美术大师张漪湲,她为秦绣在春晚亮相而高兴的同时,也为秦绣“藏在深闺”而忧虑。

  苗阜王声演出服贴秦绣

  秦绣也叫穿罗绣,是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安画家康师尧先生指导下,由西安美术工作者在陕西民间流传的古老绣种“纳纱绣”基础上研发的新绣种,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和民族风味。秦绣创始人之一张漪湲女士曾设计了秦绣的第一幅图案。

  设计师在设计苗阜、王声的春晚演出服装时,融入了陕西独有的地方元素,例如有道教象征的盘扣、模仿城墙棱角的衣襟等,而要把瓦当绣上服装,则非秦绣莫属了。张漪湲认为“四神”中的白虎和朱雀更适合刺绣,设计师接受了她的建议。

  张漪湲选择了金色真丝线,配紫色的演出服,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她设计好图案、针法,并赶出了绣片。她设计了多种针法,让图案在不同光线下折射出不同光芒,而使朱雀、白虎有立体感。因为“四神”图案出自汉代瓦当,因而线条古朴斑驳,不像平滑的线条容易绣制,制作难度比一般绣品大。73岁的张漪湲用了三天完成了绣片刺绣。

  秦绣诞生四十年,濒临断代

  这些年来,张漪湲制作秦绣的费用除了政府的少量资金支持,基本来自自己的退休金,她也希望秦绣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希望秦绣能够走入市场,能够产业化,“刺绣需要好的绣工,但这工作费眼睛、颈椎累,需要年轻人来学,但是年轻人坐不住。”她说。这几年,她花了几万元钱在报纸上打广告招绣工,但绣工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现在,秦绣从图案设计、针法设计、绣工培训与雇佣,都是73岁的张漪湲一人在“扛着”,而秦绣作品除了少数出售,大部分都藏在家中。张漪湲说,虽然多年来她努力让秦绣走出深闺,但目前还是面临断代的问题,她呼吁更多人关注秦绣,让秦绣飞入寻常百姓家。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关键词:秦绣 真丝线 陕西文化 陕西秦腔 陕北民歌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