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芭 蕉
前几年,各地兴起了一阵争夺文化名号的风,“某某之乡”“某某之都”“某某故里”等,显示了各地借力文化提高本地知名度的良苦用心。如今,这种风气波及到了博物馆领域。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近几年,武汉、西安、济南、广州、杭州等城市陆续喊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口号。打造“博物馆之城”好处多多,利于民众享受量多质优的公共文化服务,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怪现象是:一些地方热衷于数量达标,缺乏对提升博物馆运营管理水平的关注。
某城市曾宣称当地博物馆数量已近200家,并为此特意制作了百座博物馆导览图。然而笔者实地走访发现,除了公立博物馆,导览图中标注的一些民办、行业博物馆或是大门紧锁,或是不对外开放。
而在有些城市,为了所谓的“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提出要在未来3年至5年的时间里建设100座博物馆。且不说这些跟风上马的博物馆里到底会有多少东西,单是不菲的建设投资就足以让人捏一把汗。
在当前公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作为城市文化阵地之一的博物馆,未来的道路应该如何走?笔者认为,在精不在多。国家文物局在2012年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一座城市博物馆的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是每一座博物馆都应具有个性特征,都能精准对位,发挥自己的惠民效应。
“博物馆之城”的名号不能成为政绩的招牌,而应是让博物馆文化深入人心的自勉之辞。大中型城市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本地博物馆数量,广大基层也应深入探索小型展览室之路。“博物馆之城”的建设是一盘大棋,发展文博事业应摒弃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自身特色出发,努力提升每一座博物馆的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