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3月10日至12日,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深入甘孜州道孚、甘孜、德格、石渠四县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看望慰问四川省2015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欢乐藏区行”暨“法律七进”活动工作人员。吴靖平强调,要建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切实搞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农牧区,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将文化为民惠民落到实处。(3月16日中国文明网)
文化,是一个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守望,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惠民,从根本上来说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关注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众,用人文的情怀关怀人、疏导人、引导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实践证明,文化惠民只有抓住了根本,落到了实处,才会使文明之风劲吹,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有更大的提高。
文化惠民,“惠”之落脚点,在于老百姓文化需求的满足。应该说,近年来各地在文化惠民上进行了不少尝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基层逐步得到建立,文化与百姓之间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但有些做法还不能令人满意,百姓没能得到实惠。据3月14日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刘新成在两会期间表示,他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文化部门在提供文化产品方面与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不对接现象。许多农村书屋存在使用不足问题,大部分书由图书管理员或所在的县乡定向采购,虽然都是新书,但跟农民的阅读口味严重不相符。他认为一些地方在公共文化项目建设上还存在主观色彩,建议多与老百姓的需求对接,多“接地气”。这是经过调研得出的结论,其实,这类情况在其他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应当引起重视。
代表反应的情况,揭示了一个容易忽视的问题,即:文化惠民不光是有投入就算重视,有投入还要投得精准、投得对路,花钱采购了一大堆农民阅读口味严重不符的书籍,这样的农家书屋对农民能有多大的实惠?现在有的村家家有电脑,看电影很方便,老百姓对电影下乡没太大需求,但在公共文化支出一项里面,电影下乡的经费还存在。而有的地方,地方戏在村里非常受欢迎,在没有任何支持的情况下,农民自己组织戏团演出,他们非常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可是“公共服务资金没有这一块”。可见,公共文化经费的投向,也值得研究。
说到底,文化惠民是否惠民,关键是让百姓说了算。文化惠民需要“接地气”、“对口味”,只有搞清楚百姓需求什么,按照需求进行精准投入,提供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才能对百姓有吸引力,百姓才会主动接触文化,深入进去获取营养,这样的公共文化投入才能真正解百姓文化饥渴,让百姓获得实惠。
要让文化惠民真正惠民,必须坚持重心向下,沉下去、扎下来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深入地调查研究,也很难摸清百姓的内心文化需求,文化惠民的“实惠”程度也可能被打折扣。比如,对“书香四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在全国两会上发言时指出,书香四川,不是读书而已,还有读书后产生的新能量,把它变幻为一种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新的能量。他还提到了“书香四川”应该有评价体系。建议相关部门,特别是文化创意部门、科技创意部门,都要对工作做一个调研,通过建设书香社会,全民素质是否提高,提高了多少。有可能的话,最终建立一个体系对它进行考评考核。这样的话,建设书香社会,就可以被折射到每一个区域,更加具有针对性。我觉得,这是文化惠民往深做、求实效、真惠民的好建议,真正将文化为民惠民落到实处,就应该这样思考问题,用问题导向研究对策,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最佳的路径。
由此看来,文化惠民已成为“执政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要做到文化惠民不是有动作有投入,就完成了任务,而需要从民众需求和百姓利益出发,找到最佳精准点,让文化投入释放更大的红利,让文化的红利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享受,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文化素质提升。(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