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报驻陕西记者 赵建兰
3月12日,“华阴老腔”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文化交流演出刚一结束,陕西渭南华阴市文体广电局局长郝富仓便立刻率队回到渭南,因为2015“华阴之春”市民文化季活动已经开始,千头万绪的群文工作需要他去统筹,更需要他不停思索,如何才能将这场为期半年的群文活动创办得有声有色。
自去年以来,为了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丰富和活跃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华阴市文体广电局将以往由文化部门牵头办文化尝试转变为群众自发组织搞文化。目前,全市拥有锣鼓、秧歌、戏曲、广场舞等群众文艺团体409个,每年为群众义务演出1200余场次,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
建平台,吸引群众
在华阴市桃下管区五里村记者看到,高高的舞台车扎在村子中央,虽然春节已过,但是舞台车的周围还是挤满了来自四里八乡的群众,舞台车上华阴市迷胡剧团表演的迷胡唱段、快板和小品,正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这是华阴市为老百姓做得最贴心的一件事。”逢演必看的五里村老人李大爷的话语中难掩喜色。最终,这场原本只安排有20多个节目的文艺演出,因为当地农民群众强烈要求登台的广场舞表演,节目总数一下子增加到40多个,并持续演出5个多小时……“每年,我们都会组织100余场次的文化下乡演出,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郝富仓说,如今老百姓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是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很空虚。
为此,近年来,华阴市不断调整发展思路,不仅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还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求市、县两级设立一定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市县两级人均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和购书经费分别提高到1元/年和0.8元/年,且逐年递增。目前,除为大多数村镇修建了群众基本的活动场所外,还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公园、广场等便于群众参与的场所开展晨练、健身操、广场舞、器乐弹唱等文体活动。“自去年以来,华阴市已为全市11个镇办(管区)的41个行政村配发安装健身器材40余套,为6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发放价值50余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了文艺活动带来的乐趣。”郝富仓说。
抓队伍,提高质量
“每天都有领舞老师带着我们跳,大伙儿跳得有板有眼,可开心了。”3月5日,在华阴市岳庙办西岳社区举办的“华阴之春”市民文化季活动现场,张大姐和同伴们扭着喜庆的秧歌,格外引人注目。华阴市文体广电局业务股的徐永华告诉记者,在华阴大部分群众活动广场上,每天都有专业的领舞员带着群众跳舞,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华阴市正积极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文体活动辅导和培训机制,加强对文化站干部、文体指导员的培训,并按照素养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要求,大力扶持、发展壮大民间文化社团,团结和吸引具有专长、勇于奉献的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和社会优秀文艺人才,加入到华阴市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来,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文体骨干梯队。除此之外,严格按照创建标准,保障行政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指导群众文艺队伍创作、排练和开展活动。”郝富仓说。目前,以离退休人员和农村老年人为主的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已成为华阴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影响带动着上万名群众参与活动。
促赛事,激发活力
羊年春节前夕,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举办的“秦晋之好——山陕迷胡(眉户)大赛”,一下子吸引了华阴市200多名迷胡爱好者报名参加。这也是继去年10月华阴举办群众秦腔大赛报名人数超过200人后,出现的又一次群众报名热潮。
群众积极参与群文活动的背后,与华阴市不断完善群文活动的运行和激励机制有关。为活跃群众文化氛围,华阴市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资助的群众文化活动资金筹集机制,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日常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目前,华阴市还在积极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艺术团体定期组织联合公益汇演以及交流汇演。同时,严格按照每年创新1至2个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倾力打造一批形式更新、质量更优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积极组织或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文化盛事,并从中挑选出管理完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的10支队伍进行表彰,激发了群众文艺队伍的动力和活力。
如今,华阴市“一元剧场”、贺新春闹元宵文艺汇演、镇办(管区)文化站群众文化展演等活动常态开展,全民读书月、全民健身周、非遗展示周等大型主题活动深入人心,象棋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文化体育比赛此起彼伏,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