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大千世界>>正文

张应龙:甘做天地客 用“野樱桃”之手驯沙治沙

2015-2-9 7:21:00  来源:[CopyFrom]  进入论坛

毛乌素沙漠造林基地

西部网讯 也许一个偶然的念头,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坐标。张应龙的一个偶然念头使他踏上了治沙的道路,一个放羊大爷在圪丑沟偶然发现了长柄扁桃,使长柄扁桃也开始了治沙的旅程。长柄扁桃当地人称之为“野樱桃”或“毛殷桃”,被列入五大木本油料,果皮薄、比成大拇指的指甲大。

作为长柄扁桃团队的举旗手和冲锋号手,张应龙从2003年便开始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寻求治沙的方法,但是盲目的引进外来经验和物种,让治沙事倍功半,如何才能寻找到适合本地的治沙树种,成为治沙的难题,而2003年锦界各丑沟的一个放羊大爷拿着长柄扁桃让张应龙辨别的时候,让扁桃和治沙走到了一起。

长柄扁桃是神木当地的原始树种,“当时发现了以后,我和园艺站的李海岗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研究所的郭春会教授鉴定过,鉴定为能在干旱甚至沙漠中生长的长柄扁桃,这样我们就有了适合本地的治沙的物种,更能因地制宜的治沙,当时我们都很兴奋”,张应龙说。

举起治沙的旗帜,吹响治沙的冲锋号

一头扎到沙漠中的张应龙在跌跌撞撞和不断的失败中,吸取经验后,竖起了治沙的大旗,在治沙的同时也使他认清了荒沙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反复多的特点,单靠自己愚公移山无法完成,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于是在2004年成立了“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生态协会的成立,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的理解与支持,会员队伍日益壮大,包括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各国各界人士以及当地农民都加入到治沙的队伍。

作为治沙新“生力军”的长柄扁桃是重点培育对象,发现这个物种之后,张应龙带着团队展开了对扁桃的育种和栽培,在圪丑沟造林基地建立了4个用来育种的大棚,并在育种的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育种技术,以保证育种的成活率,在栽种的过程中探索栽种技术,并培养专业的育种和栽种技术人员,让技术助力治沙。

谈到怎么开始治沙事业时,张应龙说:“源于一个偶然的念头,没有什么放弃,无所谓放弃,各行各业最终获得的东西都一样,放弃意味着拿起其他东西,这就是一种选择。”这时助手张红霞说,张秘书长的选择,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这就是他的选择。

张红霞,27岁,是生态协会负责义务植树造林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长柄扁桃团队的成员,对长柄扁桃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很了解,在她办公桌旁边的墙壁上贴着她自己制作的长柄扁桃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系列图。

“别看我们人少,但是我们是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技术研究中心,这样的研究中心神木县长柄扁桃团队是第一个,国家林业局把长柄扁桃的业务委托给我们团队,并对全国进行技术指导,是对我们的肯定,”张应龙高兴地说,“而且长柄扁桃的陕西省地方标准,由咱们生态协会起草,现在已正式颁布,主写就是团队的成员高玲玲。”

而坐在一旁的高玲玲谦虚地笑了一笑,并没有说话,低下头继续忙碌着。

开花的长柄扁桃

挂果的长柄扁桃

毛乌素沙漠的野樱桃迎来治沙的春天

自张应龙和李海岗骑着马,赶着车,把长柄扁桃的种子从圪丑沟带出来后,就注定了长柄扁桃的治沙命运。

长柄扁桃用来治沙是首创,是一种创新的治沙模式,从发现长柄扁桃到推广种植,用了10年的时间,而实际上从发现一个物种到推广约50100年时间,用张应龙的话说就是:“原来需要50100年,现在用了10年,可以说速度很快,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并没有减少,反而投入的资金要比其他种树的少。”

张应龙介绍说:“这是因为长柄扁桃根系特别发达,主根垂直入地10多米,匍匐根横向延伸20-30,因此抓沙固土和适应能力更强,便于大面积推广。它的存活期长达百余年。一旦成林,能够长期发挥效益。对于神木来说长柄扁桃是唯一的生态林与经济林兼用型树种,而且比其他树种有更多的优势,沙柳、柠条等灌木虽然也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易成活等特点,但每隔3年左右必须进行平茬复壮,否则就会自然枯死。而长柄扁桃较之更加耐旱、耐寒、耐瘠薄、抗病虫害侵袭,且无需平茬。管护比较粗放,能节省大量人工和费用,造林成本明显低于其它树种。更兼它还是一种木本油料植物,经济价值大于其它树种,所以,把它作为本地区生态建设的优选树种。”

2003年起,西北大学申烨华研究团队和神木县长柄扁桃团队合作,围绕长柄扁桃种子,首次开发出长柄扁桃油、生物柴油、甘油、苦杏仁苷、蛋白粉、饲料原料、活性炭等7种产品,实现了长柄扁桃种仁和种壳的综合利用,并进行了部分产品的放大生产,将长柄扁桃开发为经济树种。

申烨华曾在介绍长柄扁桃时说,“长柄扁桃除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极强的固沙能力。利用长柄扁桃治理干旱沙漠地区和荒漠化黄土地区,有可能遏制并逆转荒漠化,把长柄扁桃相关产品开发成功和推广实施,可把这些地区建成食用油基地和地上的绿色资源基地,形成沙产业”。

甘做“天地客”,愿做沙漠中的一片绿

张应龙说,我不是思想境界高,而是无知无畏;不是我改变了沙漠,是沙漠教育了我。这么多年对与树打交道,成了树痴,在我看来种树就是种生命,每棵树都是一个生命,她就会和你交流,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最怕回答为什么治沙这个问题,一不为理想,二不为挣钱,别人不理解,有时就连自己也不理解。10年间,他孤独过、失败过、绝望过。张应龙说:“不要小看沙漠,沙漠中的灌木没有树干,宽广的树根紧紧扎入大地,把树冠的绿洒向大地,无怨无悔。想想沙漠和这些植物,我总能重拾信心。”

为了武装自己,张应龙走访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拜访过许多专家教授和治沙能手,逐步形成治沙用沙的工作思路。在林种搭配上,确定以灌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广种植长柄扁桃等木本油料植物。种植混交林,优势互补。在栽培技术上,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旱栽技术和丰产栽培技术,保证苗木成活率。

“最初到圪丑沟,植被覆盖率只有3%5%,当时老百姓种玉米,种子容易被风吹出沙表面,经过十多年的治理,老百姓的地变成了好地,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这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张应龙说,“有一年我和李海岗在基地里被困,下过雨后,推开门一看,漫山遍野的蘑菇,我们欣喜若狂的奔向沙丘采蘑菇,那天正好是715,我们包了蘑菇饺子,做了蘑菇汤,比起所吃的苦,在沙漠里获得的更多的是治沙给我的惊喜。”

以张应龙为首的榆林治沙团队在茫茫沙海中,在榆林范围内种起了39万亩长柄扁桃生态林,其中就有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种植的10多万亩长柄扁桃,为蔓延的沙魔筑起了绿色的屏蔽,他们甘作“天地客”,愿作沙漠里的一片绿,正如张应龙所说“客栈飘宇间,小憩梦中前。万物皆朋友,醒时已千万。”但愿梦醒时,万绿已千万。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