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研究>>正文

哪里都是杏坛——樊阳人文讲坛追溯人文故事

2015-2-9 12:12:00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进入论坛

樊阳在现场和大家交流人文教育

西部网讯 2月8日,樊阳人文讲坛西安峰会召开,历届讲坛学生代表、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追溯人文讲坛的故事,追寻人文教育的意义。

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高级教师樊阳,因坚持20余年公益人文讲座而闻名全国。从1991年在陕西咸阳彩虹中学开创语文小组以来,樊阳公益人文讲坛已经走过了24年历程。近年来先后有二十一家媒体四十多篇文章报道了樊阳人文讲坛的事迹,樊阳老师人文教育理念被大众所熟知,并获得了教育界的认可。

在离开陕西20年后,樊阳老师携新书《哪里都是杏坛》和他在陕西的第一、第二届学子们一起,再度聚首古都西安,探访讲坛之源,回馈故土深情,与著名学者专家高小龙、李满星、杨林柯,彩虹中学领导、深圳弘爱人文阅读推广中心、万邦书店等一起共谈人文教育理想!

精彩的讲坛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来聆听

樊阳个人简介

23年前秋天的一个下午,在陕西彩虹中学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一个白净、消瘦的年轻老师在一群学生的簇拥下,眉飞色舞地聊着文学。从这个下午开始,每周五,这个“语文小组”都会如期召开,思想的启蒙如同春风化雨,在促膝之谈中润物无声。

这个年轻的老师就是樊阳。23年过去了,从陕西到上海,从复旦曦园到家中客厅,从教室到博物馆,近千场次的古今中外文学讲座、近千公里的文化行走,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滋养,理想之光,如同星星之火,照亮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前行的路。

樊阳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想要学习,只要乐于分享,人生历程,一路都是杏坛!

缘起:从陕西到上海

1991年,樊阳从四川大学毕业,在陕西担任一名高中教师,面对当时语文教材的陈旧,教法的古板,樊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激发学生畅所欲言的教法,使他迅速崭露头角。但当时受“下海”狂潮的冲击,课内的教学改革一时还难以全面推进,他想起孔子当年杏坛开讲,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师因材施教,自然引发的方式……这一宝贵传统为何不可在当代发扬呢?于是,周五放学早,他就和感兴趣的学生留下来聊文学,说史地,不想大受学生欢迎,大家都把它叫“樊老师的语文小组”。

95年底,樊阳来到上海一所普通初中,和低年龄学生直接对话,原来的方式不能直接照搬。但他发现随着电脑技术及消费大潮的兴起,学生的兴趣被电脑游戏和动漫影像等虏走,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作为语文老师的他实在坐不住了,他坚定地认为:不读书的民族没有根基,它的文化就没有希望。他开始思考怎样从初中到高中这人生黄金时代,延续好人文底蕴的积累。

于是,“语文小组”在上海变成了“人文讲坛”,樊阳将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经典系统的介绍给学生,45节中国古典文学课,从先秦文学讲到《红楼梦》;25节西方文学课,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托尔斯泰。几年中不断有新的年级加入,和他们一起去阅读经典,交流思想,不同年龄的学生相互促进,让他们在名著的滋养下成长。  初到上海没有场地,就以天地为屋宇,在复旦大学的曦园开讲。从秋到春,周周不断,看枫叶烧红,望梨花满园。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人文讲坛就在“太太的客厅”里扎根了,狭小的客厅当作教室,学生们席地而坐,围炉而谈。

“语文就是对学生的精神哺育”,是樊阳的理想。思想的启蒙是这么多年来人文讲坛一以贯之的宗旨。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启蒙就是摆脱他人的指导,自由地运用自我的理性。人文讲坛与其说是启蒙学生,不如说是培养学生自我启蒙。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正是人文讲坛“人文”二字的应有之义。(同期声)樊阳老师说,“中学教师必须拿人类文化最顶尖的部分——文学文化名著来滋养年轻的心灵,才不致教出文化的侏儒。人文教育应该在共同阅读中促进心灵的成长,形成彼此自主—批判性的阅读世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推进社会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教育生活才会达到自由的境界!”

2003届的一名学生在回忆那段日子时这样描述:“那是属于我的思想成长和交流的黄金时期。在那里,我与竹林七贤相会,他们的做人风格至今影响着我;在那里,我看见了文明古国繁盛之初的历史端倪,也一窥大地上重重争端背后的险恶根源。正是这一席席精神的盛宴在我迷茫又不羁的年轻脑海中埋下了文化与心灵的种子,让我记得要思辨、要自省……”

拓展:行走中的课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时代的樊阳,就酷爱读书,在博物馆里吸收文史知识,在黄土高原上探访汉家陵阙,这些课外的行走极大的丰富了他的人文素养。当他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以后,又将教学的空间,从课堂拓展到广阔的生活中。

在陕西,他带着学生徒步乐游原,畅游博物馆,定军山下,武侯祠前,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96年,来到上海,一次春游组织学生去上海博物馆,樊阳的讲解,让这群调皮吵闹的初一学生一下安静下来,听众也越围越多。他开始思考博物馆与人文教育的紧密关系。

“博物馆是通过文物的有序陈列,让观者在直观的形象冲击下激发与历史对话的兴趣,进而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这种立体多重的对话实践不正是杜威所言“知行合一”的人文教育吗?不也是古人所言“行万里路”的一种特别形式吗?”

于是,他开始带着学生在双休日进行“文化行走”。每月一次,通过参观博物馆、游览山川名胜等形式,实践“知行合一”、“行万里路”的理想。他带领学生到上博雕塑馆看中国文化的变迁;到福州路、外滩看上海近代风云;山阴路感受鲁迅精神;到天蟾舞台看昆曲,感受古典戏剧的魅力;到文庙讲孔子的一生和科举制度;到苏州河,讲四腮鲈鱼和八百壮士,那些波光粼粼的乡愁和荣光;到虹口公园,临江公园讲淞沪抗战的悲歌。

在信息时代,人文教育还可以超越时空,从线下到网上。樊阳老师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交流读书心得,这样“讲座+行走+网络”形成“人文公益讲堂的”的立体学习网络。

十几年来,他精心设计40条人文行走线路,行程近千公里,其间的风风雨雨、阳光月色,只有一直在行走的人才会真正领悟其中三昧。

第一届学员赵鹏,至今还记得在咸阳乐游原上,与樊老师的约定。“记得当时在古原之上,老师叫我们各抒己志,20年来成了我不断看书学习,超越自我的出发点。”体制内的工作让他感到束缚和窒息,尽管二十几岁已经官至副科长,但他仍然放弃了别人看来前途无量的公务员工作,下海投身外贸行业,并把市场开拓到亚非欧美,从中重新找到当年的豪情壮志。他说,“不断尝试新的领域,独立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并且把这个过程变成体验不同国家文化和历史的新的'人文行走'——这让我乐此不疲,并且不断发现文化与生命的一些新的侧面。 ”

互动:永不谢幕的讲坛

教育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来说,人文讲坛如同大海航行中的灯塔,也许一堂课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而对樊阳老师来说,人文讲坛永不谢幕,他用一生的时光与学生们交流,在教学相长之中收获了一生的友谊,也丰富着自己的生命。他说,“教育的本质是与学生共同体验思考探索并分享真理的历程,无论在什么年龄、什么环境下,都应该不断学习,乐于分享。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心灵的碰撞,分享彼此的生命,师生之间通过不断学习、交流,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精神的自由,让文化命脉得以传承。 ”

23年来,一批批听课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文讲坛点燃的理想之光,照亮了他们前行之路。他们实践着在阅读中建立的理想,并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学习着,分享着。

第一届学员杨琳 ,就因为人文讲坛上的但丁《神曲》而结缘意大利文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个来自中国的意大利语言文学博士。她给樊阳老师写信分享学习的感受,在意大利威尼斯参加“但丁神曲研讨会上”,她再次想起樊阳老师,希望有一天可以与樊阳老师重游但丁故乡。

她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用自己的人生实践着‘知行合一’和‘执着坚守’。但丁《神曲》《天堂篇》的最后一句诗行:“L’amore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le”,意思是“爱是移动日月星辰的力量”。樊老师对学生的爱推动了我们的成长;作为老师的我,也要将这种爱撒播给更多的学生!”

思考:复兴私学重建社会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杏坛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传统,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的根基。墨、道、法等各方高士广收门徒,群星闪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造就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几乎是在同一个时期的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标志着现代西方文明的发端。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私学所涌动的每一次浪潮,常常伴随着文化开放、学术争鸣和宗教昌炽。《教育家》杂志的主编文迪认为,私塾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教育形式。悠远深厚的私学传统更是孕育促成了中国古代具有高度自治精神的士绅社会。

然而,百多年来,私塾式、书院式的教育,已经完全被所谓现代学校教育所代替,在盲目的“现代化”崇拜中,传统私学教育系统所传承的道统在一步步丧失殆尽。樊阳老师的人文讲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私学传统的一种复兴。一个自我启蒙的独立人格,必能影响更多身边的亲友。学习、分享、思辨,许许多多的自由心灵才是重新焕发社会活力的不竭源泉。近几年来,樊阳老师不余遗力地推广人文讲坛,吸引更多人来组织参加这种自发性的学习型团体,推动社会重建点滴积累,涓涓细流。

他说,“人文讲坛,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更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蒙,也是社会重建的一部分。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走向自我的启蒙,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寻找自由的方式,让社会的原有活力迸发出来。"

闾丘露薇在采访他时说:“其实在这个城市里面,坚持做点什麽的人很多,这次到上海,我的采访对象还有一个,他叫樊阳,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他的家里面,我看到三十多个不同年级的中学生,他们在一起,分享对时事的一些看法,也在一起,分享阅读的乐趣。因为他认为,只有阅读还有思考,才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公民,但是这些,却是专注应试教育的学校教育所缺乏的。 作为一个老师,他可以做的,就是除了在课堂上尽职的帮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有不错的表现,再有,就是用自己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开辟另外一个课堂,让学生看到一个崭新的天地,而这个天地,就是透过阅读文学作品,透过对社会时事的了解,透过走到社会中去,来培养他们一种能力。 ”

有人说他是一个“孤独的布道者”,其实,樊阳老师并不孤独,还有很多人与他同行。李英强的立人乡村图书馆、郭初阳的越读馆、蔡朝阳的甲骨文假日学校,都昭示着恢复人文传统、重建良序社会的民间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樊阳老师坚信,“播撒读书的种子,一定不会马上郁郁葱葱,但确实总有一些会发芽。播撒不易,春风难唤——可如果根还在,看似沉默的泥土下,漫长的等待其实是潜移默化的孕育!”

这两年,人文讲坛吸引了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学者陈浩武、王晓渔、傅国涌,导演高小龙、何莹,企业家王瑛,知名公益人士张轶超、陆璇,作家叶开、金满楼,古琴师王立刚,媒体人李远江等等,为讲坛发展搭设平台、推荐书目,不少亲临讲坛开设讲座。而很多全国优秀教师,也与樊阳老师成为朋友,一起推动读书,如陕西的杨林柯,浙江的郭初阳、蔡朝阳,湖北的梁卫星,江苏的史金霞,上海的吴启雷、项恩炜等等。广东的张荣锁、张若楠......是的,推动教育改革,复兴人文传统,重建良序社会,民间的推动力不可小觑。因为根在民间!

樊阳:无论后面我们可能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我还是非常崇信自己一直以来的理想,让人们在阅读中自救以至影响更多的人,这也是真正教育价值、生命价值的体现!所谓“点亮了一盏灯,就有了一片光明” ,只要乐于分享,人生历程,一路都是杏坛!”


编辑:秦人
关键词:樊阳 人文讲坛 西安峰会 人文教育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KeyWxiangguan]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