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版图均为于大武绘 摘自《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八吃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祭拜灶王爷、年三十吃团圆饭、大年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热闹,浓浓的年味儿凝聚于近日由蒲蒲兰绘本馆策划出版的新书——绘本版《北京的春节》中。该书选自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名篇,画家于大武以国画的笔法,艺术呈现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呼唤起“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展示出古老的年俗,不变的年味儿。
把老北京从记忆的抽屉中取出来
在谈及绘本版《北京的春节》创作时,画家于大武表示:“我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的那些民俗民情像电影镜头一样经常在我脑海中闪现。创作的时候,我只需要把这些画面从记忆的抽屉中取出来。”
在绘本版《北京的春节》中,于大武把一家几口的人物放进去,从他们的视角看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用绘本的语言以图叙事。画中的一个城门甚至一个城墙垛都非常有讲究,一方面得益于他对北京的童年记忆,一方面得益于他常年积累的史料和文献,力求回归最原汁原味儿的北京城。
“这里边增加一些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当时的玩具、吃的东西、典型的民族小吃,包括现在桌子上饺子、鱼……这些我都尽量画得稍微具体一些,突出北京春节的气氛。”于大武说。另据策划出版方介绍,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馆员、原馆长舒乙先生表示,他很高兴绘本版《北京的春节》出版,“让它能够以最美的方式走进这个时代的少年儿童心中。”
着意强调老北京的城门楼与胡同
在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于大武表示,北京的城门楼、北京的城墙、北京的厂甸,北京过春节的气氛,小时候还是有很多记忆的,“我把这个当成我自己的感受在创作当中融合进去。比如说我画初一拜年的场面,老舍先生的文章是简单地说了一下这个过程,我着意强调北京的城门楼、北京的胡同、大街这种场面性的东西,这个记忆对我来说是非常深刻的,我总想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安定门一带,小时候经常爬城墙,上城门楼玩儿,对城门楼的感情很深。”
于大武强调,老北京过去的街道、店铺、朝天柱、牌楼都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也想通过展现老舍先生这篇文章的过程,把老北京这种很浓意味的东西表现出来。第二幅做腊八粥当中有点儿我母亲的形象在里头。一年到头,对于孩子来说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春节,因为春节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从进入腊月家里就开始忙活,备年货、做一些半成品,包括我母亲很早就蒸馒头、豆包,做很多面食,我父亲就去采购,做一些肉类的食品,一年到头就等年三十家里一起团圆、吃年夜饭。我把这个画面和我自己感受的东西能够融进来,这样我觉得能打动我,也一定能够打动小读者。”
在细节中突出老北京的地理特点
在绘本版《北京的春节》创作中,也体现了北京的庙会和其他地方的区别。于大武谈到,北京的庙会比较强调北京的小吃、玩具,有地理性。“比如有一幅强调的是空竹、小孩戴的面具、卖茶汤、拉洋片的。拉洋片的角落虽然图就露了一部分,但是我也是经过考证的,因为过去说是拉洋片,实际上是介绍一些西洋的社会的或者是人文景物的一些场景。我的画面出现的类似于鸟类的东西是一个飞行器,当时设想飞机没有出现之前出现了这么一个飞行器,很有西洋文化的特点。”
于大武表示,绘本中的每一个细节处理,都会尽量突出北京的地理特点,包括逛厂甸,其中戴眼镜的一般都是知识分子,“过去厂甸很多是卖旧书的,旧书摊很多,琉璃厂一带,现在指的厂甸就是和平门到虎坊桥这一带,这个地方庙会一个是文玩比较多,一个是书籍比较多,但是又考虑到孩子阅读的特点,所以我更多强调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这部分内容。”于大武介绍,比如筐里装的“噗噗噔儿”、玻璃做原料的一种喇叭,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孩子过节时的玩具。
“虽然老舍先生几句话说明了逛厂甸的场景,但画面处理上要尽量充分地把厂甸的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使家长和孩子阅读的时候,作为家长可能对老北京的特色有一种共鸣、有一种回顾,对孩子来说则有一个了解,因为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有些东西已经没有了,我通过画面尽量表现这些东西,使孩子们对过去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于大武说。
■人物名片
于大武,1948年生于北京,在鼓楼附近的胡同里长大,热爱美术,从小在故宫后面的少年宫学习画画,从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画册、童书等编辑工作,同期创作了许多连环画和儿童读物插画作品,并将这一爱好延续至今,擅长运用工笔画手法来描绘古典文学题材,表现中国传统绘画之美。1988年以《哪吒闹海》获联合国教科文亚洲文化中心第六届野间国际绘本原画比赛大奖,并于1990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儿童绘本作品有《西游记三部曲》及《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蒲蒲兰绘本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