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作为一名长年跑交通口的记者,路,是我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关于路的故事,也是我听到最多的。
曾经,50多岁的李春安就给记者讲述了40年来他屡次“北上的经历”。作为一个地道的陕北“后生”,他的家乡在600公里外的佳县。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父亲回了一趟家,竟走了五天。1979年,李春安到延安办事,整整走了两天。1986年,再回延安,一天就到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三原至铜川一级公路的修通,西安到延安只要7个半小时。再后来,到延安一路高速,四五个小时就到了。如今,随着西铜二通道的通车,去延安只要三四个小时了。
的确,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上,“快”是人们对于路乃至立体交通体系最多的描述。这不,过去咸阳贫困的“北五县”之一的淳化,因了咸旬高速通车,融入西安“一小时生活圈”;奔驰在大西高铁上的秦晋夫妻3个多小时就到家了;去北欧讲学的学者,也能坐上直抵赫尔辛基全程运行仅8小时的直达航班!
“要想富,先修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这句标语刷遍了田间地头。这个由山区农民率先喊出的朴素口号,很快流行全国。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市,一个省,富裕和繁荣都离不开交通建设。应着这个颠扑不破的发展规律,64岁的果农罗振有的苹果卖出了好价钱,更多精明的农民利用快速的交通工具,鼓了自己腰包,并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家致富。
路,除了带来人流、物流,更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流。曾几何时,因为交通的不便,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信息闭塞,人们观念滞后。“陕西愣娃”成了陕西人在不少外地人眼中的写照。在陕西交通大发展、大跨越的如今,现代化的交通让我们与世界沟通、对接得更顺畅了。正如西安交大教授任品毅一样,通过到欧洲、美洲,去讲学交流,去接触国际最前沿的信息,让他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提高出行质量,让人“走”得快捷、“走”得舒适,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目标。随着交通拥堵现象的日益突出,省内各地在加快推进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等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于是,就有了像蒋平峰一样的残疾人在高铁、地铁“零障碍”无缝换乘中发自内心的笑容。
如今,“一带一路”像一条穿越时空的彩带,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一国家战略给陕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陕西,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更应该是新丝路的支点。
互联互通,从路开始。展望“十三五”,我省将尽快构建以大西安为核心的陕西综合交通,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