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孟 娟
从搭建“幸福文化快线”了解群众需求,到通过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方式将文化送到百姓身边;从招聘“文化辅导员”到镇街、村庄开展辅导培训,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再到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眼点,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探索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邹城模式”。
搭建平台,了解群众文化需求
1月14日上午,邹城市文化馆内的多功能厅内,凫山街道钢山办事处的福之源艺术团正在排练豫剧《小二黑结婚》。这个有着20余位成员的艺术团,通过“幸福文化快线”预约场地,经常来这里排练节目。“眼下,我们正抓紧时间排练节目,等过了年就去农村送戏,老百姓高兴,我们也乐和。”汤计金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文化馆的舞蹈练习室内,喜洋洋艺术团的成员们正在练习舞蹈《相约北京》,他们将携带这个节目登上邹城市羊年春晚的舞台。60岁的团长张庆君略施粉黛,显得格外精神,“天热时,我们在人民广场上练习,现在经常预约来文化馆练习,馆里的专业舞蹈老师还经常给我们指导指导哩。”
他们所说的“幸福文化快线”,是近年来邹城市创新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记者在邹城市文化馆一楼服务中心看到,“幸福文化快线”设有咨询预约、辅导培训、非遗宣传保护、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等服务窗口,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通过窗口、网络、电话、主动上门等多种方式倾听群众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知晓群众的文化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幸福文化快线’,架起一座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服务之间的桥梁。”邹城市文化馆馆长刘向宏介绍,针对群众需求,“幸福文化快线”通过整合全市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阵地资源,将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到镇街、村居、社区的各个角落。
“我们的宗旨是为百姓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群众一有文化需求,就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把他们的想法传达给我们。即使我们不能直接提供服务,我们也可以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刘向宏说。
但是,要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单靠文化系统内的专业人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幸福文化快线” 培训了以文化能人、热心群众、文化志愿者为骨干的“小康文化员”1000名,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将全市划分为100个文化区块和网格,每个区块内都有10名“小康文化员”,配合文化部门组织实施区块内的文化活动。“‘小康文化员’既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他们就像火种一样,全面活跃了基层文化。”刘向宏表示。
2012年12月,“幸福文化快线”获“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这是我们发给老百姓的问卷,他们有什么需求、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见,我们全都记录在册,并整理建档。”刘向宏在档案柜里抽出厚厚的一沓文件,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通过征求意见表、网络调查、电话调查、主动上门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幸福文化快线”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不断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同时对提供的文化服务及时进行回访,提高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新模式,确保文化惠及民生
2014年12月6日晚,邹城市钢山剧院座无虚席。由邹城市豫剧团精心编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编亲情喜剧《孟子湖畔》首次公开演出,拉开了“孟子乡音”千场文化惠民暖冬演出季系列活动的序幕。作为邹城市唯一一个专业剧团,邹城市豫剧团通过公开竞标才获得此次参与文化惠民演出资格。
自2013年底,邹城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设立了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参演团体公开招标、演出内容群众选定、演出效果群众评定的一整套规范流程,以确保文化惠民演出的质量和效果。
据邹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平介绍,2014年,邹城市文化惠民演出共分为新年、踏青、消夏、金秋、暖冬演出季,全年共1000场次。招标根据演出季进行,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有演出资质和愿意参与演出的文艺团体。“经过初步筛选后,我们将安排演出团体在邹城市部分镇、村进行集中演出,实地检验其演出效果。由济宁市内7位专家组成的评委队伍将实行现场审看、全程录像的方式,给每支队伍进行打分排名。根据队伍得分情况,结合群众意见,综合确定每支队伍的演出价格、演出场次、演出地点,并与演出队伍签订演出协议。”
李平告诉记者,每季演出前,需根据评委排定的演出情况表,提前印发、张贴宣传海报,将演出时间、地点、队伍情况进行公示。每支演出队伍在每场演出前需提供3种以上节目单,提前报文化馆初审,然后经镇街文化站征求群众意见,由群众选择喜爱的节目,并将节目内容在演出前一天在演出地点张贴。
“送戏下乡效果好不好,就看群众是否满意。”据刘向宏介绍,每个镇街文化站负责上报20人的群众评委队伍,建立群众评委库。每场演出前,各镇街文化站需选出至少5名群众评委现场观看,对演出效果给予等级评定。每场演出后,需在三联单上由5名群众评委、5名现场观众签字确认,并经村、镇盖章确认后,报评委小组审定。“此外,演出时,我们会随机跟踪拍摄,考核其演出时长、演出质量、演出内容是否合格。”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邹城市公开招标文艺团体参与文化惠民演出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在推进过程中,确实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李平坦言,当初将公开招标设定为按演出季进行,一是为了让更多演出团体参与到文化惠民演出中来,实现演出节目常演常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群众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多个群体。比如,按地域分,有城区居民、农村居民;按年龄段分,有少年儿童、青年、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老年人愿意看戏,且白天来看的多;但年轻人则更喜欢综艺类节目,且白天年轻人多在外打工,青少年大多在上学。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并照顾到他们的观看习惯,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
转变思路,全面活跃基层文化
1月14日上午9点,63岁的李发焕一大早便跟着街坊邻居一起来到太平镇邵庄村文化大院。二三十位农家妇女在邹城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孙娟及文化辅导员杨晓彤的指导下,正和着节拍,学习跳广场舞。生平第一次接触广场舞的李发焕,脚步虽不那么灵活,但脸上的笑容昭示着内心的喜悦:“我跳得不好,但感觉很开心。大伙一起玩玩,锻炼身体,挺好!”
“大家不要紧张,跳错了也没关系,跟着节奏走就行。”杨晓彤一边示范舞步,一边笑着安慰大家。这个1994年出生的姑娘,本是邹城市一家艺培机构的舞蹈老师,自2014年11月6日通过邹城市“文化辅导员”公开招标,已经去过四五个镇街、村居开展广场舞培训。
对于大多数第一次跳广场舞的村民来说,即使是简单的舞步,也需要练习多遍。杨晓彤并不着急:“根据我的经验,刚开始会有些困难,但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后,他们会学得很快。”她一遍遍地重复喊着口令、示范动作,还不时走进队伍与学员交流。“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相反,我很庆幸有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学水平。”
学习了一上午广场舞,34岁的谢绪者拉着杨晓彤的手,一脸热切地问道:“杨老师,以后能不能经常来俺村培训?不要三两天就结束了。”其他学员也笑着附和道:“没教完就不能走。”
“过去,我们对广场舞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村里的老百姓思想比较保守,不好意思参与。后来,我们‘幸福文化快线’工作人员深入群众做了摸底调查,才发现老百姓对广场舞的喜爱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项有益健康的活动,非常愿意参与。”刘向宏告诉记者,除了广场舞,群众还对腰鼓、剪纸、戏曲等项目非常感兴趣。
然而,要满足邹城市各个社区、乡镇的文化辅导需求,单靠文化馆专业辅导老师,显然远远不够。于是,邹城市采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公开招标广场舞、非遗宣传展示、美术书法、声乐器乐、戏曲等文化辅导员100名,结合专业力量,打造一支素质高、服务强的文化辅导队伍,在全面征求城乡群众对文化辅导的意见和需求基础上,把文化辅导培训送到村、社区群众身边,为群众提供免费文化服务。
据了解,第一标段广场舞辅导员的招标于2014年11月已经结束。共有包括艺培机构教师、业余文艺队伍骨干、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志愿者在内的55人报名。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对竞标人员的演讲、个人才艺展示、模拟教学、现场辅导进行现场打分,选拔出广场舞辅导员30名。如今,这30名文化辅导员到各镇街、村居开展培训,目前已辅导近万人。
弘扬传统,彰显城市文化精神
1月17日,今年54岁的齐振义在孟府景区内乐呵呵地忙活着,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绝活——吹糖人。小老鼠上灯台、猴拉稀等活灵活现的糖塑作品,引来一群小朋友啧啧称奇。自上世纪80年代去菏泽拜师学习吹糖人后,齐振义一直在邹城一带走街串巷卖糖人,一天挣一百来块钱。2015年元旦开始,已是济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糖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他,被政府“请”进了孟府、孟庙景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并给予一定补贴。
“现在吃的东西多了,有些人认为吹出来的糖人不卫生,加上一个糖人也卖不了几块钱,所以会吹糖人手艺的人已越来越少,吹糖人已演变成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齐振义说,在两孟景区内进行展示,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将这一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一同被邀请进两孟景区进行展示展演的,还有潘氏剪纸、峄阳古琴、常氏指书、民间插花等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岁的潘树琴,受母亲影响,打小喜欢剪纸。她将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等故事与剪纸艺术相融合,创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且深具传统文化内涵的剪纸作品。“把剪纸技术传承给更多人,一直是我的心愿。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太高兴了。”
这是邹城市“非遗进景区”活动的举措之一,既增添了景区人文气息,又有效促进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把散落在民间的非遗项目借景区平台走出‘深闺’,才能让充满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得到活态传承,才能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壮大。”李平表示,下一步,邹城市还将借助峄山风景区、明鲁王陵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平台,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景区,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之中。
今年以来,邹城市还相继推出“成人礼”“乡射礼”“开笔礼”“孟府婚礼”等传统礼仪展演体验项目,全面恢复祭祀孟子礼仪活动,常年在景区开展儒家传统礼仪展演;并开展“孟子故里求剧目”活动,创作了《断机教子》、《孟子湖畔》、《凿壁偷光》、《羊续悬鱼》等文艺精品,在两孟、峄山等文物旅游景区,钢山剧院、文化馆、文化大院等文化阵地,孟府习儒馆、峄山峄阳书院、铁山秀灵院等修学研习基地,开展“孟庙孟府免费进”“剧院大戏免费看”“非遗技艺免费传”等惠民活动。
在2015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邹城市市长谢成海明确表示,近年来,邹城市统筹各类要素,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将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文化共享全过程,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而在邹城市委书记赵勇看来,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机结合,能让文化惠及民生的同时,擦亮城市文化底色,彰显城市文化精神,实现文化与旅游等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