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经过持续治理,昔日茫茫荒漠的无定河流域已变身绿洲一片。 (资料照片)
绿肥黄瘦,天蓝水净;黄土不“黄”,满目皆绿。这是三秦大地今天的新模样,它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荒山秃岭”的旧印象。通过长期治理,尤其是“十二五”期间,陕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黄土高原”披上绿装,俨然变身为“北方江南”。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为加快“美丽陕西”建设,“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打出系列“组合拳”,使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全省共完成造林绿化2200余万亩,淘汰落后产能1370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16.4%,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5万平方公里……三秦儿女越来越多地享受着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带来的生态红利。
“三化”赢得绿意浓
10月25日,记者沿着西康高速进入柞水营盘,一路上被公路两侧的秋天美景所陶醉,在蓝天白云下,满山的红叶,翠绿的林木,潺潺的溪流,让人仿佛置身于美轮美奂的仙境。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的生态建设战略。按照这一战略,我省突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大主题,全力实施林业“3.10”重大工程,由增绿向增景、增效、增加生态产品转变,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林业转型跨越,推进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跨越。
宝鸡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确立了“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林,整体绿化成带”的建设思路。目前,全市道路绿化率达到90%,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框架。
依托国家重点林业工程,我省不断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据统计,“十二五”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完成造林229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54万亩,飞播造林288万亩,封山育林452万亩。千里绿色长廊全面建成。还先后实施了中德合作陕西西部造林项目、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项目等13个国际合作项目,总投资10.2亿元。
土地沙化被认为是“地球的癌症”。我省治沙走在全国前列,举世瞩目,堪称人间奇迹。仅“十二五”期间,我省启动全面治理荒沙三年行动,以每年100万亩速度推进,累计治理304.09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1.4%,全面超额完成防沙治沙任务。治理任务占到全省99%的榆林市,沙区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36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3.5%,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化或半固化,基本实现了人进沙固。
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全省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4种,有种子植物3700余种。野生大熊猫345只,密度居全国之首;2014年人工繁育大熊猫5胎6只,创历史最好成绩;朱鹮种群数量超过1600只,并在秦岭以北放飞成功;人工圈养林麝7600多头,数量居全国第一。
生态文化不断繁荣。“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扩繁保护,黄帝手植柏、老子手植银杏等珍稀古树名木,成功获得克隆苗及第二代苗。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多彩,《生态文明教育读本》进课堂,中小学生森林体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三位一体”活动等,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新”固得生态美
“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新一期”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油用牡丹“新产业”开发利用。“三新”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巩固了我省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使三秦大地更显美丽。
退耕还林,是陕西的一面旗帜,工程投资及建设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为改善陕西生态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在试点后的10年间,国家累计投入我省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88亿元,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44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长到41.42%。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国家下达我省6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工程启动后,我省围绕增强生态功能、扩大森林面积目标,科学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优的特色林果业。今年,国家继续下达我省6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目前已全部分解到位。
在完成历时10年的天保工程后,2011年天保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我省进一步加大对商品林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并规划到2020年,全省将新增森林面积1500万亩,森林蓄积增加1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增加1.83亿吨,构建起比较稳定的森林生态屏障。
大力发展木本油用牡丹,不仅能保护生态、美化环境,还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省已建成油用牡丹15.9万亩,规划从2014年起在全省70多个县重点建设,到2020年将发展到200万亩。据测算,项目建成后,全省可提高植被覆盖率0.67个百分点,每年减少水土流失216万吨,年户均增加纯收入1.2万元。届时,通过与其他园林、绿化树种和农作物的合理搭配,全省城镇绿地、田间地头、荒山荒坡,将会形成国花飘香、万花竞放的新美景。
为有效保护生态资源,陕西林业制定出台了森林、湿地、物种三大生态红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5%,湿地面积不少于460万亩,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不低于5%。“十二五”期间,全省还查处各类林业案件近2万起。
“三铁”治出新景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以来,面对城市及乡村环境污染“老大难”,全省上下“铁心治霾,铁腕治渭,铁志治村”,使城乡环境焕然一新。
关中是我国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此,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启动实施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5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小火电68万千瓦,淘汰水泥、焦炭、造纸、电石、铁合金等落后产能1370万吨,印染、纺织118万米,单位GDP能耗下降16.4%,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两个百万亩”建设,也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百万亩森林”建设完成119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12%;“百万亩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完成12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20%。去年,我省首次发布林业治污减霾评估报告,关中地区林业年总固碳量397万吨,年总释氧量910万吨。2014年,关中5市1区和延安市优良天数为211-253天,平均优良率达到63.1%。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通过铁腕综合整治,渭河水质不仅逐年好转,还成为陕西绿色景观长廊,百姓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实现了老陕人从“惧水”到“亲水”的转变。
在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中,我省列入行动的225个各类污染治理项目,已累计实施218个,占项目总数的97%;完成199个,占项目总数的88%。同时,全省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45座,新增处理能力超过140万吨/日,改造升级45座污水处理厂,基本解决了城市污水直排渭河的问题。
城市美,乡村也要美。陕西被列入第三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后,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全省每年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400余万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能力30余万吨,农村饮水及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
从高山到平川,从天空到河流,从城市到乡村,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处处呈现出山青水秀、蓝天白云、满目皆绿的新景象。
(记者 晁阳 王永锋)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