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南水北调:陕南三市关停400家企业保一江清水

2015-1-9 8:41: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在陕南三市,人们随处可见“一江清水送京津”的标语牌。老百姓淳朴、自觉的生态坚守,像洁净的信仰一样世代相传。2014年12月12日,历时11年建设,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如何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体系,怎样实现水源地的经济循环发展,是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核心命题。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第一站——曹庄泵站也迎来“南来之水”。

  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并累计安排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下达陕南移民搬迁资金103.51亿元,重点镇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水源地保护、循环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将取决于水源区生态与发展如何长久共赢。

  最严环保:直面运行保障的长效考量

  ——水源区“两场(厂)”配置采用先进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其他发达市区也不普遍汉江一江两岸水利自控翻板闸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取自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水正式流入北京。同日,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第一站——曹庄泵站也迎来“南来之水”。

  为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钢铁、有色金属等多个支柱产业受限。同时,水源涵养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为水源地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并累计安排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4亿元,下达陕南移民搬迁资金103.51亿元,重点镇建设资金2.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水源地保护、循环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

  一江清水,如何永续北上?将取决于水源区生态与发展如何长久共赢。

  汉中市宁强县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最严环保:直面运行保障的长效考量

  ——水源区“两场(厂)”配置采用先进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其他发达市区也不普遍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县污水处理厂。

  “这个厂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运行。它的运行,结束了县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汉江的历史,为保障汉江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厂长朱代红说。

  去年4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确保陕南县城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汉中、商洛等陕南三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不仅达到县级以上城市覆盖,还被规划为沿江城镇的“标配”,走在了关中、陕北等其他市区的前面。而在陕南“市、县、镇”三级的“两场(厂)”网络中,采用最先进的处理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发达市区也并不普遍。

  目前,石泉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年收集污水194万吨,可处理污水185万吨,工程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在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的石泉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其最先进的渗滤液复合式处理工艺系统,日处理渗滤液60吨,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汉中市宁强县胡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014年10月初,安康市石泉县污水处理厂。

  “这个厂在2011年建成,2012年10月正式运行。它的运行,结束了县城区生活污水直排汉江的历史,为保障汉江水质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厂长朱代红说。

  去年4月,省政府印发《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明确提出到2017年确保陕南县城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如今,在安康、汉中、商洛等陕南三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不仅达到县级以上城市覆盖,还被规划为沿江城镇的“标配”,走在了关中、陕北等其他市区的前面。而在陕南“市、县、镇”三级的“两场(厂)”网络中,采用最先进的处理工艺之多,即使在我省发达市区也并不普遍。

  目前,石泉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年收集污水194万吨,可处理污水185万吨,工程采用目前最先进的A/A/O微曝氧化沟工艺,污泥处理采用机械浓缩脱水工艺。在2012年12月投入运行的石泉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其最先进的渗滤液复合式处理工艺系统,日处理渗滤液60吨,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

  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整合中央基建资金、“污水管网”以奖代补资金、省级基建资金及环境保护资金等共投入33.35亿元,用于陕南三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水土保持项目建设。2013年度,国家下达我省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9.09亿元,要求地方配套资金1.77亿元,我省实际落实配套和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共计4.63亿元。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的成功,意味着陕南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历史使命“才刚刚担上了肩头”。施工工程建设的欠资现状,以及日常运行费的乏力支撑,已经摆在了陕南各区县的面前。通水之后,我们更应当直面“运行保障”的长效考量,完善一系列水源保护的长效运营机制。以石泉县“两场(厂)”建设为例,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很大。县污水处理厂实际完成投资6520万元,工程欠款为2148万元;县垃圾处理场实际到位资金3570万元,工程欠款为1630万元。以每吨污水处理成本1.35元、每吨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本55元计算,日处理成本不可小视。

  陕南三市沿江大镇共90多个,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的仅有17个镇。在《规划》中包含的七大类项目中,截至今年,国家仅投资了城镇污水处理、城镇垃圾处理、水土保持等3类,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尾矿库治理等4类,并无明确资金支持渠道。

  “我们完全没有其他经营收入来源。一年250万元的运行费用,由县财政补助和征收污水处理费来支持。随着当地城镇规模的扩大,维持运行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怎么偿还我们的债务,怎么保障我们的运行,县上都是难题。”石泉县污水处理厂厂长朱代红仍然担忧。

  为充分体现生态补偿要求,陕西要求陕南各市拿出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20%用于弥补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加大资金激励约束,在安排转移支付资金时,以考核评价结果为基准,严格兑现奖惩,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生态补偿:重视水源涵养的社会贡献

  ——黄姜皂素产业曾是陕南农民“当家的致富产业”,如今加工企业基本关停

  2014年4月,《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发布,再次提出:“整治黄姜皂素行业污染。2014年10月底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全部停产治理,无法实现达标排放的予以关停。”

  这并非对黄姜产业的首个环保严令,但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我国黄姜种植的最佳适生区,陕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黄姜。黄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0%。当时,陕西全省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约有110余家,占全国同类企业总数的50%以上。在对黄姜等致污行业的严控中,陕南多地百姓的种植、务工等经济收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汉中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原有60多家,年利税达2亿余元,目前皂素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关闭,曾经面积达9万多亩黄姜不能完全加工销售,群众重要增收来源受到影响。商洛市也仅存一家黄姜皂素企业。

  为了保护水源,陕南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要求,累计关停了企业400家左右。为了保护水源,陕西实行了严格的产业政策,做到了环评“六个不批”。包括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污染重,产品质量低,特别是污染物排放难以达标的项目;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要求的项目;建设项目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化工项目不进园区,或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江河两岸以及人口密集地区、群众搬迁量大的项目;流域区域内开发规划未进行规划环评的单个项目等,环评一律不批。

  与此同时,2010年,陕西出台了《陕西省钒矿采选冶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对钒矿开采的规模、布局、开采方式、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要求。2011年,陕西省政府印发《陕西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安排了产业淘汰退出项目14个、污染源综合治理项目52个、民生应急保障项目5个、技术示范项目8个、历史遗留解决试点项目4个。

  “陕南是生态保护的典型地区,也是生产和制造‘环境正外部利益’最富集的地区,这决定了陕南应成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的核心地区。”陕西省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永宁提出。

  2011年以来,陕西省财政已安排陕南三市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4.21亿元,其中下达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55.17亿元。“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还必须充分关照到三市群众的利益,他们才是生态利益的直接创造者。只有照顾到群众的利益,才能充分调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而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为秦岭保护提供持久性的动力。”李永宁说。

  石泉县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系统。

  永续北上:缩小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

  ——陕南三市尚有贫困人口286.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近40%,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除汉中市汉台区之外,陕南其余27个区(县),全部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其中有2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仅与本省关中、陕北等地区县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很大。由于地处特殊的自然环境,陕南制约脱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按照省定2500元的扶贫标准,陕南三市尚有贫困人口286.1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近40%,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显然,水源地也有同样强烈的经济发展诉求,并以此带动当地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汉中军鑫农业园区,这家陕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临时用工已达20000余人次,是陕南现代农业园区的一个成熟缩影。公司负责人但启军说:“循环农业永远是个大文章。我还在考虑怎样将循环产业链拉得更长,做足循环经济园区的承载功能。”

  自2011年9月陕西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生态、秀美、富裕、安全”新陕南,提出“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资源开发,建立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省级财政已每年安排6亿元,支持陕南循环经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至2013年,陕南三市实现生产总值1997.16亿元,增长12.5%以上,连续5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在西乡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建福看来,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这是陕南发展的理性选择。他说:“西乡是百万头生猪大县,过去养殖污染的矛盾十分突出,产业越壮大,越可能是死路一条。而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式,取得了与环境友好的综合效益;做好生态有机农业全产业链的大文章,也将是陕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014年,西乡县樱桃沟和丹凤县桃花谷水保示范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区。陕南依托陕南山水资源,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加快绿色食品、饮用水、旅游特色工艺品、民俗文化和农家乐等相关产业发展。这些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性综合利用,有效促进了陕南农民增收。

  对于陕南三市政府与百姓来说,他们的强烈期盼是,加快建立各层面对口协作协调工作机制,重点支持陕南发展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以类似“绿色认证”的方式,协助水源区打造、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品牌,带动认证产品进入北京、天津等受水区市场,提升陕南生态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促进陕南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链的发展。


编辑:秦人
关键词:陕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垃圾渗滤液 关停企业 保一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