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标题:四川自贡“犀牛脚印”为蜥脚形类恐龙所留 证明我国三叠纪晚期已存在蜥脚形类恐龙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光明日报通讯员 雷建
近日,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叶勇等人在最新一期的国际性学术刊物《波兰古生物学报》上发表论文,推断2009年在自贡市富顺县龙贯山附近发现的19个脚印,很可能是距今2亿年前一种特殊的两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蜥脚形类恐龙所留下,而并非此前媒体报道的“犀牛脚印”。
2009年,自贡市富顺县龙贯山附近发现19个特殊脚印,引发广泛关注。随后,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叶勇和瑞士巴塞尔自然史博物馆教授丹尼尔·马蒂等多位专家学者对现场进行了考察。
经过数年研究,彭光照等专家一致认为:“这19个平均长度为40厘米、宽度为20厘米的足迹,朝着中线向内偏移,呈内八字走向。足迹顺坡而上,有明显的细长凹槽,凹槽是趾头和爪子的拖痕。从足迹现场来看,说明造迹者当时行走在厚且较软的沙层上。造迹者在行迹中留下一些滑痕,表明是自下而上行进。这些特征正是恐龙的行走姿态,它有别于北美和欧洲‘外八字’状的始蜥脚足迹。”
龙贯山地层时代较早,属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或侏罗纪早期,那个时候唯有恐龙才能造迹如此大的脚印。彭光照分析,龙贯山脚印为一串后脚脚印,可能是一种两足行走的动物。从足迹的长度可以推断,与国内早侏罗世的禄丰龙长度差不多。足迹的间距则显示,造迹者的行走速度缓慢,可能是遇到了过于湿润的地面所致。
“由于龙贯山恐龙足迹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原有的一些明显特征已看不到了,所以没有对该足迹命名新的恐龙类型,无法完全确定造迹者属于哪一类恐龙,但它们仍然反映了一些细节。”彭光照说。
龙贯山足迹保存的时代为三叠纪晚期,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一时期的恐龙骨骼化石的记录,恐龙足迹化石也仅仅在四川的彭州和天全有零星的发现。龙贯山足迹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蜥脚形类恐龙足迹,从而证明蜥脚形类恐龙在三叠纪晚期在我国就已存在。它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恐龙动物群面貌、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贡被誉为“恐龙之乡”。尽管如此,侏罗纪早期(2.01亿至1.74亿年前)的恐龙骨骼化石却很少发现,2.01亿年以前的三叠纪晚期恐龙骨骼化石不仅自贡没有发现,在国内也是空白。龙贯山蜥脚形类恐龙足迹是恐龙之乡首次在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或许在2亿年前,这里也是它们的栖息地,在这些地层中仍然有恐龙骨骼化石保存的可能性,这或是科学家们今后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延伸阅读
自贡恐龙化石种发现不断
1915年,自贡市荣县县城附近的砂岩崖壁上第一次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的大腿骨化石。经鉴定,该块大腿骨化石是一种巨型肉食性恐龙的骨骼,其生存时代可能为侏罗纪。这次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四川盆地内广泛分布的红色沉积地层是中生代产物。
近年来,先后在自贡地区发现了近200个恐龙及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其中恐龙化石产地达160余处。从各化石点采集到了数以万计的骨骼化石,至今已整理研究完毕的恐龙化石标本尚不到恐龙化石标本的四分之一,已经研究鉴定出了包括原蜥脚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和剑龙类等20多个恐龙化石种。
目前,自贡市范围内先后发现过三个具有特色的恐龙动物群化石,即早侏罗世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中侏罗世的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早期的马门溪龙动物群。其中,中侏罗世的蜀龙动物群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动物群,它以保持着很多原始特性的大型蜀龙、进步的峨眉龙、中等大小的肉食性恐龙、原始的小型鸟脚类恐龙和原始的剑龙类为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