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几间宽敞的活动室、几十排整齐的书架、近百台连接高速宽带的电脑……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园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000平方米的场馆里不仅有这些硬件设施,还有法律讲座、英语课堂、舞艺比拼、KTV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近日,记者走访了成都多家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发现“办文化”早已不是政府的工作重心,当社会力量广泛介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时,政府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文化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管文化”,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的“各司其职”也让文化服务更加专业。
高新区西园街道附近聚集了一大批工业园,其中年轻人是主要人群,所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还有一个更为特别的名字——青工文化驿站,为周边企业青年工人及社区居民6万余人提供多元文化服务。青工文化驿站采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来进行专业化管理。“通过政府购买,由他们具体来提供相关服务,而我们只负责‘监管管理’。”街道办负责文化工作的谭群燕说。
成都市大邑县的民间公益阅读推广机构“3+2读书荟”则推出“流动书屋”,并负责管理当地“农家书屋”。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负责人说,自2014年1月实施农家书屋托管以来,以大邑县鹤鸣乡牟家营农家书屋为例,年开放量达2000多小时,半年阅读量1500余人次,外借量达400余人次,相对之前增幅不小。
成都青羊区的“妈妈家”综合服务中心也同样由社会组织来“接管”。该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女性,旨在提升当地女性居民的生活质量。现在的“妈妈家”有了很高的人气,其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大批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
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丹阳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成都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各区市县每年投入200万元,共计5000万元面向全社会采购,已吸纳众多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今后,成都将以点带面,加大投入,并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