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大千世界>>正文

湖南娄底:“工业心脏”让文化散发光和热

2015-1-28 21:12:00  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论坛

原标题:湖南娄底:让文化散发光和热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吴晔 谢暑光

 

因为拥有煤、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作家形象地把娄底称为光和热的故乡;然而转型中的娄底,不再只是一座挖矿、炼钢、发电的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地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之中,越来越浓的文化氛围让文化消费市场日益兴旺——

“湖南省动力心脏”——媒体对湖南省娄底市的这一称谓,曾长时间让娄底人引以为豪。因拥有煤、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当地作家形象地把娄底称为光和热的故乡。当这座建市才30多年的内陆城市,一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赶超先进地区时,生长于斯的娄底人也利用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争来了“全国书画之乡”“全国诗词之乡”等牌匾,一批山歌、傩戏、抬故事等代表娄底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列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娄底不再只是一座挖矿、炼钢、发电的城市,“文化娄底”的定位,逐步融入其发展轨迹。

来自泥土的芬芳

“新年发笔,万事大吉!”——这是娄底市新化县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一,家中小孩总会在长辈的关切下,提笔研墨,在红纸上写下吉言。扛起锄头下地干活,放下锄头写字作画,娄底市双峰县走马街镇居民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双峰,乡镇一级有书画协会,村一级也成立了书画习创室。“在我们很多乡镇,村民办喜事都不收礼金,流行送书画,送对联。”双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彭云辉介绍。

娄星区万宝镇清江村农民黄良生,创办了全国首个“农村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多年醉心于农村安全文化建设,把安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安全理念、安全知识融进书法艺术之中,不仅牵头组建农民书法家协会,每年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为附近村民送“安全春联”,还把安全生产语录、常识用书法、碑刻、竹刻等艺术形式建成一条安全文化长廊。

农闲时节,涟源市古塘乡牛山村设在村部的牛山农民诗社,村民相互聚在一块,吟诗作对。瓜果蔬菜,新农村建设图景,都能成为农民朋友们诗中的意象。涟源市诗词楹联协会会长李郁林说:“诗词不仅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作为一种载体,承担着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宣传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艺术的芬芳来自泥土。在娄底,剪纸艺术家李希特让原本贴于民居窗户上的窗花登上大雅之堂,画家康移风将矿工弟兄画进展厅,赢得人们的尊敬。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特色,培育了魏文彬、谭谈等从煤矿里走出去的中国文艺先锋人物。

学唱山歌做什么?

“郎在对面高山上打鸟玩,妹在河边洗韭菜……”唱着新化山歌的叫陈福云。新化山歌是当地先民在勤劳耕作之余、喜庆节日、婚娶祭丧之时抒发感情的歌谣。

陈福云是当地的“山歌皇后”,也曾是新化县文工团的演员。文工团每年送戏下乡200多场,陈福云主动向山民学习,挖掘原生态的民歌。“新化山歌有6000多首,可惜原本没有记载,都是口传心授,在收集过程中,我发现会唱山歌的老人相继离世,很多山歌失传了,我好着急!想让年轻人学山歌。”陈福云告诉记者。

在传播推广过程中,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反问学唱山歌做什么?又不能赚钱。“这个问题难住了我,我觉得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应该传下去,但是怎么调动年轻人学习山歌的积极性呢?”陈福云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新化县紫鹊界梯田景区开办山歌培训班,让山民学会山歌为游客表演。唱山歌也能赚钱了。

傩戏、抬故事、地方皮影戏……如何将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保护好、传承下去?近年来,娄底市强势推进旅游与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那山那水那人——美丽娄底”全国原创歌曲大赛和“蚩尤故里 新化梅山”全国摄影大赛和各类文化旅游节,将人气带进来,将声名传播出去,娄底旅游业收入持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

2013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率团走进娄底开展全国原创歌曲大赛集中采风活动,近距离感受梅山山歌等原生态的梅山民俗文化表演,不仅让音乐家感受到了当地群众对音乐的热情,更让他们从中发现了民间音乐真、善、美的本质。娄底籍作曲家廖勇说:“娄底的山歌文化耐人寻味,既促进了娄底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文化又陶冶了勤劳质朴的娄底人。”

文化充实幸福感

村里的事情拍电影了——这是冷水江岩口镇金连村村民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电影《爱上油菜花》由金连村村支书苏泉投资拍摄,讲述一个返乡农民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故事。作为一部配合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而拍摄的公益电影,苏泉并没有从电影中获取利润。

“这是我们农民自己的文化产品。电影投资300万元,就算没收回成本,我也觉得值!”苏泉告诉记者。苏泉曾经在村里开煤矿,后来在城区开发房地产项目,成功后的他投资拍电影,拍MV,开电影院,干起了文化产业。“做文化产业急不得,是一个慢慢探索和积累的过程,我充满信心。”苏泉说。

越来越浓的文化氛围,让文化消费市场日益兴旺,也拉动了企业界进军文化领域的势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6%增加到2013年的3.1%。“娄底要转型,文化产业是很好的突破口,因为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说。

在娄底,蓬勃兴起的群众文化,成为市民的幸福源泉。除了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场馆建设,娄底市委、市政府还从财政中挤出经费,用来奖励和培训文艺人才。2013年,湖南省第十二届省运会和第九届残运会在娄底举办。开幕式的文艺表演项目没有明星大腕出席,也没有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排练,市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文化凝聚人心,文化提升素养,文化传播正能量。文化娄底——这是我们的新定位,新追求。”娄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美华告诉记者。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