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每早清晨5点多,西安糊涂记的张一龙 便和员工一起燃起炉火熬粥,不管是杂粮粥、八宝粥、玉米粥……毫不含糊,早上六七点,店门口就开始有老人在排队,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雪,5年,整整1825天,“免费营养粥”,一天都没有停过…
五年“糊涂账”,暖了十万心
—西安“糊涂记餐厅”每个清晨的坚守
5年,1825天!
就在这1825天的日子里,西安有家餐厅,每天都在免费为老人提供营养粥
这一坚持就是5年,就是整整1825天…….
就在这1825天里,他们每天清晨5、6点钟开始熬粥,7点打粥…….
至今仍在坚持…..
按店家提供的数字,每天早晨他们会准备约100人的分量,
在这5年里,他们已经累计约为180000人提供过清晨热粥…….
早上6:20左右,糊涂记门口已经有老人开始排队。
1月21号凌晨6点左右,记者来到糊涂记餐馆时,门口已经聚集了排队待粥的人,厨房内,灶头上的大米花生粥正在锅里翻滚,店主不断的搅拌让粥受热均匀,厨师正在井然有序准备盛粥的工具……来这里打粥的人大多是生活在周边,年纪较大的孤寡或空巢老人。一位戴着帽子的奶奶告诉记者,她是从北关自强西路过来的,因为老板人特别好,就经常在这里喝粥,时间长了,形成了一种习惯,感觉他就像自己的亲人。
中华网陕西频道记者:自强西路过来得三,四站路吧!这个时间段班车发车没?您是怎么过来的?
老人:家里贫困,儿子也不在了,也没有人照顾我,为了喝一碗热粥,也只能打早赶第一班公车过来!
原来,这位老人儿子不在了,一直和孙子相依为命……
其实,像这样情况的人还有很多,八家巷附近的王银花老人告诉中华网陕西频道的记者,她经常来这里打粥,去年冬至店主还邀请他们一帮老人到店里吃饺子,她已经76岁了,和54的智障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很苦,日常的生活都很难保障,能吃上顿饺子对她来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她说,“糊涂记的店主真是个有心人,在节日也不忘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老太太、老爷爷,居然邀请我们80多位老人一起吃饺子,那顿饺子吃的很难忘,它让我感受到还有人在关心我,心里是暖的!
早上6:40左右,店主和厨师开始将熬好的粥装进煲桶。
记者和正在出粥的厨师聊了几句,他叫费小朋。记者了解到,他每天5点左右就到店里熬粥。他说,自从店里免费给周边老人供给“爱心粥 ”以后,大家都在店主张一龙的带领下,无畏严寒酷暑,每日清晨7点钟为那些孤寡老人送去一碗热腾腾的“爱心粥”……是啊,就是为了这样一碗“爱心粥”,每日清晨5点左右,当我们还在被窝享受温暖的时候,西安糊涂记的厨师就早已来到店里淘米煮粥,为的只是让附近的老人在天亮时喝上一口热粥!费小鹏告诉记者,糊涂记店里供应给老人们的粥,质量都是经过严格把控的,他们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去搭配食材,夏天加些皮蛋、银耳和绿豆,冬天了加些红枣、花生等,粥虽然是免费的但营养不减。
早上7点左右,店主张一龙为排队的老人们打粥。
打粥的奶奶告诉记者:“我经常来,经常见他,这个店主经常为我们打粥”。就在店主张一龙打粥的间隙,记者突然听到路过糊涂记的两个中学生说:“呀!今天老板又亲自打粥了啊!”短短一句话,可见附近人群对他的熟悉度蛮高。店主给排队的爷爷奶奶逐个打粥,一个挨着一个……长长的队伍排到最后一位老大爷时,店主看他腿脚不好,就邀他进店里吃完再走。他给老人家打了一碗粥,又进去厨房拿了一个馒头,一碟小菜!店主告诉记者,这名老人儿女不在,身体也不好,经常无处安身,常流落于街头,所以每天早上就到这里喝粥!
张一龙说,来这里打粥的人,既有家庭困难的人,也有早起没有时间做饭的清洁工,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最多的时侯有130多人,最少也有80多个。时间长了,很多来打粥的人都成了熟客,谁家有多少人,需要多少分量,我们厨师都一清二楚了。很多人彼此熟悉了,有人还会把自己粥分给那些来晚了的人。小店和喝粥人彼此之间相互的关爱,让师傅感到非常的温暖!在他看来,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心存感恩,数年如一日默默为老人服务,他是最美中国人
记者很疑惑,这店主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为什么一直坚持给这些素不相识的人提供免费粥呢?
据店主张一龙所说,他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创业者,1999年,他拎着两个纸箱,来到了西安这座陌生的城市,兜里只剩下五十块钱的他,不认识一个人,不认识一条路,甚至听不懂陕西话。此时招待所的老太太伸出了援助之手,没收他的住宿费,这样的雪中送炭让他万分感激,自此也在心中留下了日后一定要回报别人的想法,不知不觉中竟走上了一条熠熠生辉的慈善公益之路。
凭借着一颗坚韧之心,第二天,他用仅有的50元钱,去了康复路,进了大大小小的牙刷百货。店铺,行人,菜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市场。那两年,他背着包,拎着纸箱子,几乎跑遍了陕西,甘肃,山西的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脚上起了泡,长了茧,皮肤黑了,嗓子也哑了,从不怨言!因为有梦想,所以他一直保持着当年的意志。
2003年,张一龙经多方考虑,就在八家巷村子里开起了第一家饭店!每天6点起床,买菜,摘菜,洗碗,配菜,端茶,倒水,斟酒,服务,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上十一二点,才收摊,开始吃一天的第一顿饭。这一晃,就是十年……
十年之间,他从未忘怀那个朴实的愿望!当年流落街头,被善心老太太救助;当年饭店停水,小区阿姨帮忙提水.....这些点点滴滴,一直温暖着他,在他心里早已经把这些老人当成了父母,亲人,一定会尽己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久,他就在在企业内部发起成立了“爱心志愿队”,专门建立了“亲情基金”,致力于企业内外的扶贫帮困,爱心传递。
06年开始,他每年坚持组织员工到敬老院、孤残院献爱心;
10年的时候,因为附近一位临近80的大妈,来店里吃早餐未能如愿,他彻夜未眠,他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他想到了初来西安时,不收住宿费的招待所老太,他也想起了,义务帮他提水的街坊邻居们……第二天,他开始走访社区,了解到更多老人背后的故事。
原来,就在自己的周围,有那么多的瘫痪老人,有那么多的贫困老人,有那么多需要温暖的老人,几天以后,他在店门口不顾劝阻,摆起了餐车;餐车上,是新买的大煲桶;煲桶里,是热腾腾的杂粮粥,餐车上,写的是“营养粥免费供应点”……
营养粥?免费?真不要钱吗?一开始,更多的人是怀 疑,是观望。他们开始在橱窗贴广告,在小区里发通知,甚至主动去请那些老人,终于有勇敢的老人拿来了空碗,开始试探性的过来打粥。没想到真不要钱,而且态度还很热情!消息一下子传开了,第二天一下子来了10多个老人,于是,从10个老人到20个老人,从20个老人到30个老人,从30个老人甚至到100多个老人……有的时候,连李家村的,土门的都过来喝粥。看着老人们沧桑的脸,颤抖的双手,从他们手中接过免费营养粥,他内心里有感触,有温暖,更多的,是快乐。。。。。
他也曾经包下理发店,为近百位孤寡老人免费理发;每逢腊八、重阳、端午等节日,他请孤寡老人到店内免费吃饭、过节;他积极参加“朝阳行动”,组织农村孩子到店里参加活动;他积极发起为清洁工送温暖活动,在各个店设置“免费歇脚点”;店里的招牌糊涂面,一直为老人和清洁工免费提供;他多次去山阳、镇安等贫困山区捐资修路,阳光助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予他力量,也感染了许许多多心怀善心的爱心人士,2013年,他与多位爱心人士一起联合发起成立菁英爱心联盟,并开始组织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菁拐杖暖心行动”,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在和张一龙聊天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一种谦和的态度,当记者问起成本费的时候,他竟然说他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比起那些捐款几百万,几千万的人差远了!
记者不仅感慨,捐款跟坚持5年每早为孤寡老人熬粥是不同的概念,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将一件好事一做就是5年,并且还在继续……
记者手记:
在一些人眼里,糊涂记也许是“另类”,有作秀或者宣传推广之嫌。事实上,糊涂记饭馆生意一直很好,根本不需要炒作。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将一件好事做了五年,并且依然在继续……在此,中华网陕西频道的小编诚恳的请求大家,多去关注我们身边的孤寡老人以及弱势群体,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做点事情吧,哪怕是为老人们读报、陪老人聊天……俗话说,一叶不足以密林,一鸟不足以繁音,关爱空巢孤寡老人需要每个人的力量。当我们承受着阳光雨露,当我们口含着饱腹之餐,也许,那些老人正寒寒不能入睡。让老人们真正生活起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多关爱一下这些曾经为我们今天的幸福奉献出青春的老人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