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标题: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 福建万寿岩的文物保护之路
本报记者 高建进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一座喀斯特地貌的孤峰拔地而起,著名的万寿岩遗址就在这里。“万寿岩遗址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华南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居住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多项空白,也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福建省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常浩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万寿岩遗址,三明市正规化建设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已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遗址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目前已完成路面改造和绿化。
遗址发现意义大
1989年8月,在三明市组织的溶洞调查中,有关人员发现万寿岩船帆洞和灵峰洞内保存有化石。1999年9月,当地文物单位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里现存有18.5万年、10万年、4万年、3万年四期文化层。共出土了各类打制石器2000多件,哺乳动物化石近2000件,植物孢粉数千个,其中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为国内首次发现。”三明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余生富说,该遗址被评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即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全国百项大遗址保护之一。
“万寿岩遗址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科研价值。”常浩向记者介绍,一是万寿岩灵峰洞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18.5万年前(该遗址未发现之前,福建发现最早的有人类活动的地点是三明市清流狐狸洞,距今1万年至8000年);二是船帆洞遗址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三是多个洞穴类型遗址集于万寿岩一山,在我国东南地区前所未有;四是四个不同时代文化遗物及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跨越十几万年,为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某些石制品的制作工艺和类型与台湾发现的锐棱砸击石片和石核相同,为闽台史前文化渊源提供了实物证据。
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得到了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高度重视。当时,万寿岩遗址一度面临矿石开采活动的威胁。2000年1月,习近平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认真妥善地保护三明万寿岩遗址。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万寿岩遗址原是一处经过了近30年开采的矿山,在遗址文物本体上形成了4处大型的开采面,遗址本体岩壁存在大量的危岩。针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三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万寿岩遗址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
在考古发掘方面,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三明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配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对万寿岩遗址进行了3次抢救性发掘。常浩表示:“第一次发掘发现了万寿岩遗址,并为此后的发掘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和第三次发掘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整个遗址分布概况,丰富了遗址内涵,廓清了时代脉络,为万寿岩遗址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
为进一步保护遗址,三明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万寿岩遗址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绝对保护区36万平方米)和建设控制地带(180万平方米),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醒目的保护标志。
2000年5月,三明市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福建省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2005年初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余生富介绍说,该《规划》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物保护规划的范本,确定了万寿岩遗址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任务:把万寿岩遗址建设成为集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闽台文化渊源研究为一体的高品位考古遗址公园。
让遗址“活起来”
文物遗址的价值还在于它对当今生活的影响。余生富说,虽然万寿岩遗址实施了三期抢救性保护工程,但遗址本体还有部分危岩没有得到彻底治理,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开发利用上主要是以文物展示、交流、科普为主。
2006年,三明市在万寿岩遗址保护范围外围,兴建了福建唯一的旧石器遗址专题博物馆——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设主展厅、辅助展厅,同年11月对外开放,成为三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科普教育基地。2014年,三明市投资1000多万元对遗址博物馆陈列进行改版提升,增加了场景、雕塑和3D影院,辅以声、学、电和多维画等高科技形式,通过观众互动体验,全方位展示万寿岩遗址古地理、古环境风貌和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使陈列更具可看性和趣味性。
“万寿岩遗址以其丰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余生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