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标题:沪上大型商业设施与艺术亲密接触渐成趋势
艺术展陈空间迎来第三次浪潮
■本报记者 徐维欣 范昕
在如今的上海,商场联姻艺术似乎已日渐成为趋势。“上海中心”的首单租约便来自文化领域——落户在37层的“观复博物馆”。月星环球港、K11购物艺术中心、静安嘉里中心、大悦城等多家商场都相继辟出专属的艺术展陈空间,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展。莫奈特展、法国艺术家JR“万像人间”艺术项目、“艺想天开”现代艺术展、乐高积木艺术展……这些颇受关注的艺术展览都不约而同相中商场而非专业的美术馆办展。
城市在不断“生长”,文化随之延伸,去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12%左右。业内专家表示,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承担着“产业”功能,而且同时担负起营造培育整个城市创新精神氛围的任务。融入生活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化入驻 商家有魂
逛累了购物中心,放慢脚步走进商场中的博物馆回味下老上海记忆,欣赏画作抑或听听古琴演奏……如此空间能够为商场企业带来什么?答案很直白:“灵魂”。
作为上海首个商圈公共文化的示范点,环球港去年开业时便引入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演艺空间等9大文化项目,先后举办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上海国际摄影节系列展之“苏州河·梦”摄影展等,一年接待参观者40万人次。月星集团董事长、总裁丁佐宏表示:“文化应当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整体,因此文化区域作为其载体之一,不是拿来粉饰门面的,而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有专家提出,在一些国外著名的商场中,可以感受到文化渗透在每一个细胞中。商场引入艺术机构,能够提升商场品位、改善购物环境和购物体验,在吸引相当一部分有品位、有消费能力的艺术爱好者前来观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商场自身的消费,不失为抵御电商冲击的一剂良方。而艺术机构则可以依托商场的大客流,吸引更多市民驻足参观,扩大影响力。
修养提升 产业增值
最初,市民要欣赏艺术品,只有走进公立展览馆一个选择;后来,企业、私人藏家纷纷办起民营、私立美术馆,如民生现代美术馆、外滩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等,推动艺术进一步向大众辐射。眼下,从公立美术馆到民营、私立美术馆,再到商场艺术空间,上海的艺术展陈在空间上迎来第三次浪潮,掀起了艺术型商场热潮,形成文商结合的发展模式,既能满足老百姓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着一座城市的公众艺术修养。
事实上,这一做法也正是当下国际通行的一种趋势。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频繁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早已成为国际上商业空间承载公共艺术的标杆;法国巴黎的老佛爷百货专设当代艺术展览空间,变身体验式艺术画廊;悉尼维多利亚女王大厦购物中心顶层是纯艺术品和古玩的世界,内部的美艺精品店更云集了亚洲艺术、装饰艺术及当代设计,甚至收藏了英国女皇维多利亚二世的一封信,宛如一家艺术博物馆。
青年艺术史学者何鉴菲表示:“当代艺术本来就应该对社会现状高度敏感。继专业美术馆之后,商场等公共空间作为当代艺术的中介与大众接触,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创作时可能需要考虑到与各种不同艺术层次的人沟通。”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则认为:“在商业消费中感受文化底蕴,创意不仅有了独特的价值,还会产生独特的产业贡献。上海的文创产业之所以发展较快,正是得益有渠道实现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增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