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亦师亦友方增先

2014-9-9 6:36: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我与方增先老师年龄相若,一生亦师亦友。“学学张择端,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搞艺术创作。”——这是老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只要提到老师,我脑子里想到的必然是他说这句话时微笑着慢条斯理的样子。2013年年初,老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和“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从事绘画60多年,拿了不少奖,连师母都说:“你们老师跟个拿奖专业户似的。”玩笑归玩笑,我们都清楚,老师那“数不清”的奖杯里面除了满载的荣誉,还伴随着不可计数的辛劳与付出。

老师是浙江人,父亲在当地的小学教书,母亲是“家庭主妇”,专职相夫教子。得益于江南水乡的灵气和家学的耳濡目染,老师3岁的时候就已经读了《芥子园画谱》和《点石斋画报》等书籍,这早早的接触,开启了老师一生的绘画之门。硝烟弥漫的1938年,老师去了父亲教书的小学读书,但碰上了那样的年代,学校没两年就关门了,直到1943年才复去私塾读书。在私塾师傅的悉心教导下,老师自此爱上了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绵长而深远地影响了老师一生的为人、为画、为文。

1949年,老师正式开始了绘画学习。一开始是油画,后研究生毕业留校,被分配到了中国画系,从此才开始了中国画的远征。面对最初的迷茫,他在一篇自述中写道:“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个早被边缘化了的‘物种’,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使命。人物画创作,人人都希望走出一条新路,但怎么走?心里谁也没有底。”就是在这种“使命感”与“心里没底”的状态下,老师开始了对人物画创作的探索。《粒粒皆辛苦》出世的时候,老师才24岁,因此获得了美术界“少年先锋”的美誉。在赞赏的背后,是老师随叶浅予、邓白在敦煌千佛洞的3个月临摹,跟潘天寿、吴茀之的雁荡山写生,上海画院的4个月观摩,拜吴昌硕传人王个簃为师,受江寒汀、陆俨少等指点。老师说:“这些游艺经历,真正开拓了我的视野,对笔墨的认识也日益深刻,所以才能画出《粒粒皆辛苦》和《说红书》这样的作品。”

开始有了名气之后,老师反而更彻底地扎根到了创作里面,他开始和学生一起到农村去,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在那段时间里画了不少速写,并且开始研究人体造型结构之美。他的人物画之所以能在当时的画坛引起震动,直到今天也是研究学习的重要范本,就是得益于他对于人体结构的研习。随后,《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尝试、《艳阳天》水墨插画的横空出世,老师的写实人物画已经成了业界的标杆,但是老师也遇到了当时大环境遇到的同样的问题——西方现代艺术与当时流行的唯美主义倾向严重冲击着写实人物画。在这种压力的迫使下,老师重新研习中国传统,开始了高原写生之旅。“我到那里看到藏族同胞的服饰、脸庞,就感觉很适合我的画风。藏族人很真实,和城市里生活的人不一样,对于我这个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就感觉有一个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受人也可以生活得如此真实直白,交流也能这样简单明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学学张择端,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搞艺术创作。”他不光是说给学生,还说给学生之外的人听。有一次,一位开画店的老板寄了一笔数字可观的钱给老师,希望购几张他的画作,给自己的画店撑撑门面。可钱寄出多日,并未等来画作,反倒等来了亲自登门的方增先。老师开门见山地对他说:“我是来退还你的购画款的。学学张择端,静下心来。”后来追问老师这个故事的时候,老先生爽朗而质朴地笑道:“我觉得他买得太多,对我的生活、学习造成很大压力,无法静下心来搞创作,所以就拒绝了。而且我觉得钱再多也没用啊,我自己早上吃点稀饭,晚上吃点肉就可以了。银行里多一个零有什么意义啊。”老师常对我说:“画家要生存,卖画也无可非议,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艺术的发展上,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一张画,画10次甚至20次应不应该?如果是在艺术品质上有追求的画是应该的。但是拿出去卖,同一幅画画十次就是复制了。这已经不是在创作艺术了,是在制造钱了。就中国画创作来讲,目前来看,钱对艺术创作的妨碍要比它对艺术创作的好处要大。”

方增先老师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不再经常性地作画,反而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了生活上。对于生活的趣味,老师似乎总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老师的居所是我喜欢去的地方,他在院子里种了许多紫薇树和茅草,不过他也说过:“这茅草到底还是没有家乡野生的好。”住宅的内部也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楼梯扶手,是榫卯结构的,灵感来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客厅里有一面墙是用家乡拆除老宅时抢救的旧宅木门板做的。2011年,我去上海参加“长安精神”画展,专程看望老师。老师的腰身佝偻,我特意奉上一束艳丽的玫瑰。亦师亦友60载,时光已将我们从少年变成了耄耋之人,我们谈人生、谈当年一起采风、写生的岁月,谈我们为之倾注一生的艺术创作,彼此祝福,身后便是与院子相通的窗和中午春光。

现在老师总说:“生活,是一个好画家永远绕不过去的一扇门。”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老师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画作,从当年的“少年先锋”至耄耋之年,都还拥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他从未离开过笔墨,从未停止过思考,从未远离过自己的初心。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