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吕登亮和郝占川(右)交流玉米种植经验。赵小军摄
定边县学庄乡朱庄村塘坬村民小组地处白于山区,是一个旱作农业地区,过去村民常年广种薄收,干旱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酷热的八月,记者来到塘坬村,满目青翠,瓜果飘香,完全见不到白于山区支离破碎、植被稀少的景象,特别是随处可见的全膜玉米长势喜人,已经从最初的100多亩扩展到现在的600多亩,正在向人们展示着该村立足农业立地条件,积极探索推广农业高产创建的勃勃生机。那里的群众把种玉米当成“好营生”来做。
从2010年开始,该村利用县上开展旱地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契机,引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大获丰收,平均亩产达1400斤以上。
从单膜到全膜——
“村里种的玉米上了电视”
“我种的是全覆膜玉米,生长期长势旺盛,成熟后玉米个大粒饱,年年收成都不错。”8月18日,在塘坬村,村民郝占川指着自家地里的玉米说。
说起郝占川,许多村民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原因是他曾上过电视。2010年,郝占川开始在村里试种全膜玉米,秋天农业部玉米、小杂粮专家来测产时,他家的玉米最高亩产达到1000公斤,他因此成了村里的“红人”,甚至还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露了脸。
“今年已经是我第五年利用全覆膜技术种植玉米,在白于山区一年下来也能收入四五万元。”郝占川说,他第一年仅仅种植了5—6亩玉米,这几年玉米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20多亩,成了家里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收入来源。
过去,这里的农作物主要以广种薄收的杂粮和马铃薯为主,每年除去口粮外收入十分有限。“如何利用既有土地条件,让村民实现致富增收,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庄乡朱庄村党支部书记吕登亮说。
2010年,定边县开展旱地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主推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核心技术,塘坬村作为示范片区,通过实行化肥、地膜、农药统购统供等有效措施,旱地玉米高产创建成果显著,也因此受到了不少关注。
从100多亩到600多亩——
“玉米种植收入占村民收入的70%”
塘坬村是雨养旱作农业区,村里一直主要种植马铃薯、荞麦。后来因为种子严重退化,导致马铃薯产量逐年递减。为此,该村结合县上在南部山区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村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拓宽致富增收渠道。
“村里过去也种玉米,但多采用单膜种植,产量不高,整体面积也并不大。”村民白学亮说,“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对于习惯了传统玉米种植技术的村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大家担心玉米长势会不好,产量也上不去。”
为此,村里邀请农技人员耐心地给村民讲解全膜种植玉米的优势,特别选定一些农户示范种植,让村民亲眼看到采用新技术种植的高产高效。“当年像郝占川一样,一些村民都是少量种植,面积总共下来也就100多亩。”吕登亮介绍,“结果到了年底采用全膜种植的玉米丰产丰收,平均亩产达1400斤以上,比当地单膜每亩增产500到600斤。”
在亲眼看到了全膜玉米种植的高产高效后,塘坬村许多村民都开始尝试采用新技术种植玉米,村里的玉米种植面积由最初的100多亩扩展到600多亩。如今,全村全膜玉米种植高产创建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开来,仅玉米种植一项就占到村民收入的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