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记者 李莹 文/图
昨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内心可能没有“抗日战争”这个词,大家对抗日战争唯一的接触,也许除了在历史课堂之外,可能就只是《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或者是《永不磨灭的番号》、《潜伏》等电视剧或者电影了。不过,大家可曾知道,那些从抗日战争硝烟从走出来的中国军人,仍然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这段血与火的历史,也就存留在我们身边。
老人最遗憾的事情是没能上正面战场
昨日下午,记者见到王寅让老人的时候,他正在看电视里播放的抗战纪录片,老人今年89岁,耳背比较严重,说话必须凑近老人耳边慢慢的大声说老人才能听见。王寅让老人虽然头发花白,可是却梳的很整齐,看起来文质彬彬,如果不说,很难看出来老人年轻的时候参过军。
王寅让出生于1926年,1943年,18岁的王寅让刚刚在西安华丰面粉厂(现爱菊面粉厂)当上办公室文员,但是为了响应国家保卫祖国南大门的号召,同年11月,18岁的王寅让热血沸腾的加入了中国青年远征军,“当时是坐的美国大飞机去的云南,没坐过飞机啊,没有座位,就把自己的行李放在地上,然后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就那也兴奋啊,想着能去和小鬼子拼命就兴奋啊。”王寅让说起这段经历,眼神里仍旧透着一股子坚毅。
1944年,19岁的王寅让正式编入中国青年远征军207师620团第三营第八连,担任迫击炮手,老人告诉记者,他最遗憾的事就是没能上到正面战场和敌人交火, 关于这段历史,老人断断续续的说着,“1945年4月,我们经过了半年的培训后,我所在的207师拨给新六军,并从各师中选拔一批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兵种培训,其中有些人选赴印度学习汽车驾驶等,我当时被分到了预备队,没有机会上一线打仗。”关于这段历史,老人的儿子王文平补充说:“当时云贵川是祖国的西大门,为了保护陪都重庆,十万青年远征军赴缅甸打仗,我爸他们那支队伍属于文化程度比较高,武器装备精良的现代化部队,本来计划留在最后用的,所以没有派上战场。”王文平说,如果他的父亲不是被留在预备队,可能也没有活着回来的机会。
谈及逝去的战友 “当年和我一起的人都不在了”
老人退休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有十年的时间他都在照看卧病在床的老伴,去年老伴去世后,老人的生活基本就是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我爸之前出过车祸,做了手术以后腿不太好,也不能走太多的路,他喜欢在家看电视。”王寅让告诉记者,他喜欢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因为熟悉那段历史,有感触。”
老人的儿子王文平告诉记者,父亲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是却一直保持着军人的生活习惯,“他生活很有规律,比较爱干净,平时也很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即便是在家里,他也会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
说起参军那段历史对父亲最大的影响,王文平说:“我爸这一辈子都不吃土豆,因为参军那几年几乎顿顿吃,吃伤了,回来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吃。”
在王寅让家里的墙上,除了看到老人与爱人的合影以及家人的全家福,没有见到一张与老人当年参军的任何照片,对此,老人的儿子解释:“七十年代的时候把照片都烧了,一张也没剩下。”虽然没有了照片,可是老人还是会怀念战友,说起曾经的战友,老人神情落寞的说“当年和我一起的人都不在了。”
编辑:马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