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谢京帅
陕北是一片浸透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革命先辈点燃的革命火种,以燎原之势,使中国的西北地区迅速变成了一块热土,并最终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全民抗战的出发点,成为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总后方。在首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这片红色的热土,更不能忘记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把一生都献给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革命先烈。
谢子长同志1897年1月19日生于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就同情劳苦大众,疾愤黑暗社会,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影响,确立了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1921年他考入山西陆军学兵团,学习军事理论和战术,志在“救国救民,以武装打垮旧世界。”两年后,他毕业即赴京、津、冀等地考察社会,体察民情,接受共产主义新思想。1924年他从京返回安定县创办了民团,开始了他保护百姓、改造社会的理想实践。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为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而艰难创军建业的光辉革命历程。谢子长1927年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副指挥;1928年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第三大队大队长;1930年任陕北行动委员会总指挥;1931年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1932年先后两度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1933年任中共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1934年任陕北游击队总指挥,兼红26军政委;1935年当选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
从入党到光荣牺牲的10年间,谢子长积极创办农民讲习所,传播共产主义真理,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武装斗争。他奔走西北、华北各地,发动参加了西北革命史上著名的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靖远起义。他与刘志丹、习仲勋等协同共勉,组建革命武装,创建红26军、27军,英勇转战于西北大地,不断摧毁反动政权,解放陕甘边和陕北诸县,开辟出大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青山常在,忠魂永存。
我们告慰先辈英灵,就要像谢子长同志那样,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坚定信念。这是谢子长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在10余年血与火的战斗生涯中,他坚定信奉马列主义,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自己人生最高目标。即便是在全家11人先后被敌人杀害的悲痛事件面前,在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先后失败,无数次兵运活动屡遭挫折的艰难困苦中,他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而且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他对党赤胆忠心,胜不矜功,败不丧志,愈挫愈奋,屡败屡起,虽九死而不悔,万死而不辞,表现出了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革命斗志。毛泽东为谢子长题写的碑文中“败不丧志”,就是对子长精神的最高赞誉。
我们告慰先辈英灵,就要像谢子长同志那样,学习他襟怀坦荡、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这是谢子长一生最光辉的人格魅力。革命的征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逆境和危难中,谢子长始终以大局为重,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面对异常严峻的斗争形势和党内“左”倾路线的干扰破坏,他多次遭受不白之冤,被迫调离、撤职,甚至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但他总能承受巨大压力,严格遵守党的决议。在谢子长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心系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命运,彻夜难眠,辗转反侧,于是致信组织,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实现陕甘、陕北红军统一指挥的设想,并邀刘志丹到陕北共同商讨。他们就西北党政军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陕北和陕甘边根据地的统一与协调,特别是“反围剿”战斗中的军事战略部署和作战构思等问题,形成共识,为整个中国革命的成功转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告慰先辈英灵,就要像谢子长同志那样,学习他心系群众、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怀。这是谢子长一生最纯朴的情感寄托。子长与广大群众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与普通群众关系十分密切。在一次转移途中,路过一户老乡家去讨水喝,环顾四周发现,老乡家里连件像样的家什都没有,一家人只有一床残破露絮的被子堆在炕头,他不禁心头一酸,放下水瓢时,将自己唯一一条被子悄悄留给了老乡。他常常教育战士:“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革命又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要尊重老百姓。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我们就要失败。”临终时,他心里仍想着百姓,他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
谢子长一心为民,也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人民群众总是祈盼着他的到来,并主动为部队站岗放哨,送衣送粮。他负伤后,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争着去探望,男女老少站满了院子泣不成声。他们或进庙许愿,或占卜问卦,或寻找土方,希望能够治好子长的伤,至少能减轻子长的伤痛。驻扎在附近的反动官兵,高价悬赏3000万要谢子长的人头,却总是连他的影子都见不到,因为有老百姓全力保护,保守着秘密。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密堡为子长举行移灵仪式,许多群众自发前来,把整个县城围得水泄不通。中共西北局敬献的挽联写道:“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就是对谢子长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真实写照。
我们告慰先辈英灵,就要像谢子长同志那样,学习他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崇高风范。这是谢子长一生最浓烈的赤子豪情。他说:“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谢子长少年时,家境殷实,人丁兴旺,他完全可以过一种安稳舒适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宁死都不回头。“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全凭父子兵”。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26位亲人投身革命,他们义无反顾追随着谢子长左右,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他们瞋目以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昂首相向血淋淋的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个个磨炼成机智勇敢的“红小鬼”、骁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历史的丰碑上镌刻了谢氏9位英烈的名字:谢子长、谢德惠、谢占元、谢福成、谢绍安、谢才娃、谢绍斌、谢福玉、谢玉梅。为巩固红色政权,壮大革命势力,他不惜人财散尽、家道中落,耗尽两代人苦心经营的家业,这是一种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是一种勇于献身、共赴国难的担当!毛泽东先后3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并亲手为他书写传略碑文。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开国元勋们,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任弼时、刘伯承、习仲勋等,也先后为谢子长题词敬挽,以示缅怀。中共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将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把谢子长名字永久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谢子长入选全国“双百人物”,这是对谢子长及所有追随他出生入死英烈的肯定,也是给革命后人的无尚荣耀!
我们告慰先辈英灵,就要像谢子长同志那样,学习他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是谢子长一生最高尚的道德情操。谢子长同志是红军早期优秀的高级指挥员,无论革命环境多险恶,职务多变化,他始终持以乐观的态度,尽职履责,不争权不争利,宠辱不惊。遭杜衡第二次撤职离开部队时他表态:“革命好像挑担子,职务越高,担子越重。党让我担,我就尽力担好。如果其他同志能担,我也很高兴。”从中可以看出他把官职看得很淡,而把责任看得很重。周家硷会议之前,关于军委主席一职,他和刘志丹相互辞让,谢子长认为自己伤情严重,可能担不起这个重担了,力主刘志丹任军委主席。可刘志丹认为谢子长是西北特派员,又是老大哥,在陕北威望高,主席一职理应谢子长当。互相谦让没有结果,最后只好在会议上表决。
谢子长生活清苦,不追求享受。革命处于低谷时,他和战友们长时间隐身于深山老林和山窑则,饱受饥寒交迫。耳朵冻坏了、直流黄水,脚冻伤了、和鞋子粘在一起,他们干粮就着雪水充饥,用南瓜瓤、盐水疗伤……从不叫苦,从不气馁。他总是激励战友们:“冬天过去了,春天就来了”、“失败是成功它娘,有了成功它娘,我们还怕失败吗?”谢子长一生不爱钱,不贪钱,他认为钱是革命的、是老百姓的。有一次保卫队长和他谈钱的话题时说:“等革命成功了,有了钱啥事都好办了。”谢子长听后严肃地说:“革命成功了,我们会有很多钱。但一定要记得,不爱钱,不贪钱,更不能乱花老百姓的钱。谁乱花,谁必犯错……”时至今日,钱害了多少人?细想起来,他想得多深多远啊!
见山皆可凭吊,遇水亦应缅怀。在共和国首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全国上下纷纷组织各种纪念活动。触景生情,激起了我对先辈的深切怀念与无尽追思。写此文,权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