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讯(记者 韩秀峰 见习记者 屈荔鹏)“千名干部回原籍”,从春播到秋收,仅仅5个多月时间,1699名干部就以自身的修为赢得了原籍村父老乡亲的心,搅动起无尽的乡情,使各种形式的夸赞从全县360个村庄汇集到县基层建设办公室,使得蒲城县“千名干部回原籍”这一创新之举取得了喜人成效。省政协主席马中平在蒲城调研时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这个做法好,这一创新举措值得在全省推广。”
“千名干部回原籍”活动开展以来,1699名干部从“回家转”变为“回村干”,他们活跃在全县360个村庄,“访民情、解民困、促发展”,给乡亲带回了国家的系列惠农惠民政策,帮助解决村里的困难,和贫困乡亲结对子,担当矛盾纠纷调解人,引导乡亲调整产业结构,搜集需要县上解决的问题。
4月12日,县信访局局长赵晓峰刚一回到老家前洼村,几个村民代表便围了过来:村里的饮水问题能不能尽快解决?
洛滨镇前洼村位于县东北塬上,因为干旱,人们常年因吃水问题发生矛盾,三组和四组共用一条供水管道,每到春季,三组村民因引水灌溉,使地势较高处四组村民的生活用水受到影响。为了尽快解决乡亲们的生活困难,赵晓峰随即联系县自来水管理部门,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相关部门将一条就近铺设的管道拐道前洼村,彻底解决了乡亲们的饮水问题。
“以前,我参与村里的事务名不正言不顺,这次回去感觉完全不同,我是带着使命回乡的。”财政局干部王振说。第一次回到五更村,他便联系张军民等6名本村回村干部一起制作了服务连心卡发放到每户村民,他们结合重要节日服务乡亲,县医院的医生来了,为村里的老人义诊;儿童节到了,他们在县政府网站发布倡议关注留守儿童,为儿童带来了节日读物;在大棚里,他们邀请来了专家进行田间指导。在王振他们第一次回村走访时,65岁的村民李桂花拦住了回村干部,指着自己的腿说,村里其他巷子的路都修了,就我们这块没修,我的腿就是下雨天被泥路摔断的,这路你们能不能修?
9月5日,记者在五更村看到,0.6公里的“断头路”正在施工当中,李桂花站在家门口高兴地合不拢嘴。原来这是6名回村干部到县上跑项目协调资金,又动员乡亲集资才得以解决的。县上要求干部“一月一回村”,可王振5个月已回村23次。
县司法局局长刘安良告诉记者,干部回原籍活动是社会管理的一大创新,贴合农村实际,不要求形式,回村干部吃住都在自己家,不给群众添麻烦,基层干部没负担,既促进了当地发展,又锻炼了年轻干部。回原籍干部还给人民调解帮了很大的忙,他们参与村民调解或协助村干部及人民调委会委员工作,化解了相当多的矛盾。截至目前人民调解排查出1428件,已成功调解1389件,成功率97%。
县国土局矿产办书记谷新社回到家乡联武村后,得知其胞哥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纠纷,村干部调解不了,他首先想办法做通嫂子的工作,又动员朋友一起做胞哥的工作,经过劝说,胞哥终于答应给邻居让出60厘米,而且不要邻居一分补偿。
还有陈庄镇内府村回原籍干部李峰,邀请高级农艺师为村民开展了大田作物种植培训,党睦镇林吉村回原籍干部丁晓玲、王军利、叶光荣、张红艳为原籍村争取碱渠清淤项目7公里,解决了全村6000亩酥梨和农作物的碱化问题。上王镇荣光村回村干部屈金会、屈长军、宁兴会、孙小潘等12人,为今年考上大学的几名家庭困难学生捐助4500元,帮助他们走进大学。
5个多月里,1699名“回原籍”干部为了化解一起纠纷,打一眼机井,疏通一段渠道,铺设一段路,买到物美价廉的农药,将浓浓的乡情抛洒在蒲城的山山水水间,他们或互相竞赛或联合作战,目的就是办好乡亲的事,真正成了乡亲的勤务员,县城的家成了乡亲们的联络站。农村的干部群众高兴地说,党的作风回来了,我们的主心骨回来了。
据县基层办主任刘少华介绍,全县“回原籍”干部目前共为村上协调资金480万元,争取各类项目20余个,硬化村级巷道45公里,衬砌渠道15公里,整修村级文化广场5个。同时,“回原籍”干部能够积极协调本村在外人员和知名人士,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共筹集资金50余万元,铺设村道、兴修水利,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
县信访局局长赵晓峰告诉记者,1699名干部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亲缘”和信息灵、情况熟、易沟通的优势,参与化解矛盾纠纷,避免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第一批全县下放的44件突出信访问题,已化解32件,参与县领导接访案件138件,目前办结率已达到90%以上。他个人的感受是干部回原籍增加了亲情,加深了友情,去除了浮躁、净化了心灵。
看到初步的成效,县委书记陈振江感慨地说,干部回原籍活动使大家在亲情乡情中接地气,提高了干部素质,使干部和群众心心相连血脉贯通。我们已经建立了机制,确保这一有效载体长期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