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
“真彩秦俑”首度公开展出,图为跪射武士佣。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 贺桐) 今天(9月28日)上午,“真彩秦俑”展览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
“真彩秦俑”重现历史色彩
首度向公众展示
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集合秦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展出了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是首度向公众展示,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28日。
1974年,秦兵马俑坑的发掘首次揭示了秦陵遗址区的丰富内涵与巨大文化价值。在出土大量陶俑、陶马的同时,一些彩绘痕迹也零星出现,但大多数都是身体局部的彩绘残留,也留给人们秦兵马俑“灰头土脸”的印象。
直到1998年,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8件较为完整的大面积彩绘跪射俑,这些彩绘陶俑经过修复保护之后,一经展出,就聚焦了观众的目光,其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让世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
展览内容分为色彩的奥秘、装饰的灵感、丧葬的艺术、智慧的延续四个单元,从不同层面上分别探寻秦俑色彩的物质构成及其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为观众还原真实的秦帝国色彩世界。
秦瑰丽神奇的颜料用色、匠心独运的装饰技艺,揭示出秦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秦人的色彩审美情趣,将人们带进那个神秘多彩的秦俑世界……
秦俑身上使用了如生漆、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
秦俑颜色与颜料表。
秦俑身上究竟有些什么颜色?
这些颜料源于何物?
展览第一单元“色彩的奥秘”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夏商时期的“涂朱甲骨”再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石等,为观众勾勒了一幅古人使用色彩的美丽画卷。
中国的色彩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70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艺术家们使用毛笔、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不断探索、努力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气质的中国绘画色彩。
当这幅色彩长卷发展至秦汉时期,秦俑横空出世,为世人展示了秦帝国的色彩世界。本单元呈现了秦俑身上不同部位的各种色彩以及秦俑服色分布的大致规律,分析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种颜料:如生漆、朱砂、赭石、石青、石绿、中国紫、骨白等的化学成分、制成方法及其在秦俑身上的施色部位,这些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
其中,中国紫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中国紫这种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俑是现在已知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与此大约同时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之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尽管人们不得而知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却同样让人充满了好奇。
色彩的浓淡深浅,变幻出秦俑的千姿百态。
同一范模制造出来的头像,也会表情各异。
秦俑面像和表情为何不至雷同?
为何呈现出千姿百态?
秦俑的感染力,不仅体现在绚丽的色彩上,其独特的雕塑艺术、精致的纹饰图案更是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思。
展览第二单元“装饰的灵感”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秦俑肖像的写实主义是中国式的写实主义,其表现对象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男性,脸型、五官都独具中国特点。
秦始皇兵马俑的创作者们在进行人物面部五官的塑造时十分注意五官之间的相互契合,不少秦俑的面部不仅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表情纹以及肌肉的紧张状态等,还刻画出五官之间的相互牵引与制衡。
秦俑头像的塑造是先用范模做出初胎,然后进行面部的细微刻画,这样既可提高效率,又便于“统一性”与“个性”的同时呈现。
从秦俑面部特征的多样性可知,当时所用的范模是很多的,但即使是同一范模制造出来的头像,也是经过制造者对其五官、胡须及颜面进行再度创作而成,使其面像和表情不至雷同。最后再在形象、表情各异的俑头上施以彩绘,由色彩的浓淡深浅变幻出秦俑的千姿百态,正所谓“千人千面兵马俑”。
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色的彩绘兵马俑头。这具彩绘兵马俑头从颈部被打断,与躯体脱离,横卧在黄土里,不过整个头部保存比较完整。这具彩俑头所着颜色十分丰富,令人惊叹,其红色眼珠与黑色瞳仁的色彩搭配更赋予了它灵动的神采。
秦俑彩绘复原模型。
彩绘突然暴露在空气中,很快便会发生卷曲、脱落。
秦俑为何绚丽多姿色浓艳大胆?
秦俑彩绘如何保护?
气势恢宏、色彩绚丽的兵马俑是秦始皇帝陵园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般浩大的陪葬队伍,在我国其他各代帝王陵中尚未发现,即使是在世界著名的古埃及文明史中,也是不曾见的。
兵马俑的色彩绚丽多姿,用色浓艳大胆,一方面是当时现实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与秦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也密切相关。展览的第三单元“丧葬的艺术”,讲述了中国的丧葬文化和俑的意义,并且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略做探微。
当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环境便发生了变化,光照、空气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间“黯然失色”。展览第四单元“智慧的延续”,分析了秦俑彩绘脱落的原因,展示了秦俑彩绘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方法。
在对秦兵马俑坑进行发掘时,面临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它的保护。残存于兵马俑表面的彩绘突然暴露在空气中,由于湿度的剧烈变化,很快便会发生卷曲、脱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考古发掘的同时,须要即刻对每个俑进行现场保护,并快速提取,送至修复室内进行后续的保护修复。
修复完成之后的陶俑才会根据需要被分别送至实验室、文物库房或展厅。对彩绘的这种随身保护,唤醒了秦俑色彩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