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冯宪江在介绍大棚作物生长情况。葛蕃摄
马岔乡的冯渠村在子洲的白于山区算得上是“明星村”。近年来,该村旧村改造工程、道路硬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令人称奇的是,主导这场变革的竟然是村里的两位“50后”。
能打翻身仗的“大棚”
这两位“50后”,一位是村支书冯宪江,另一位是村会计冯宪富。本是含饴弄孙年龄的两人说起冯渠村的规划发展来,“抢着”向人介绍,从新建的蔬菜大棚到村容村貌建设,详细的讲述配着实地走访,一幅“村富人和”的画卷渐次展开。
在冯渠村拥有近70个大棚的地块上,承载着23户人的致富梦,冯宪富说:“今年我们打算搞3个300亩的果园,一个用来种冬雪桃,另两个用来种苹果和山地葡萄。为了引进最适合的品种,特别是冬雪桃如果种植成功,每亩地可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益,群众收入能上涨一大截。”
前景看好,危机也显而易见,两位冯渠村的当家人也有自己的担心:“现在大棚还欠着钱呢,大概一共下来投资能达到700万,一旦出现问题,我们一辈子名声丢了不说,全村人很可能就翻不起身了。”生怕出现这种情况的两位当家人从大棚的选址、选种等都与专家们积极对接,专门到山东寿光、杨凌等地多次考察,确定万无一失的方案才最终拍板定案,上马项目。“我们就想着为村民多开点致富的路,拔掉祖祖辈辈的穷根子。”冯宪江的语气铿锵。
能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如果作为冯渠村主导产业的大棚仍处在“建设期”,那村容村貌则明显处在“竣工期”,总投资近3000万元的旧房改造装修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其中425户村民的旧房装修一新,新房瓷砖贴面,院墙统一粉刷成黄色,一派秀丽田园风光,就算城里的高档小区也难得一见。
冯生江原来的房子是旧砖房,缝隙大,雨天时候还要拿盆接漏水。现在走进冯生江家中,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应有尽有,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用冯生江的话说:“我的家跟城里人也没什么区别了。”
冯宪江说:“过去,村民大多住的是旧砖房,除了破旧外,更让人操心的是安全问题,要是发生塌陷,后果想都不敢想。”
为彻底杜绝隐患,冯渠村对20户村民的破旧房统一进行召回、拆除、规划和修建,建成新居共计6300平方米,并充分利用沿公路可迁地新修10户居民新居,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基本排除了全村危旧房隐患。
从产业规划到村容村貌的巨变,两位“50后”的“能人”托起冯渠村人的希望,用对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热爱、用一心为群众谋福祉的执着,在白于山区的山山峁峁间挥洒着汗水,从未停止。
要善于为群众谋福祉
葛蕃
冯宪江、冯宪富,仅从名字就能看出两人是冯渠村的同辈人,从小生长于斯的他们,对这片祖祖辈辈坚守的贫苦之地有着最深沉的爱。正是这种爱,让这两个众人眼中的“能人”放弃在外闯荡的机会,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兴衰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他们想的是在有能力、有干劲的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冯渠村的致富上。为此,他们不仅冒着“一辈子名声”被毁的风险,担起重担,而且舍得身子、舍得金钱,用于谋求村民的福祉。
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足以改变落后的面貌,还需要善于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就此来讲,冯宪江和冯宪富更算得上是“行家里手”,多年来带领全体村民改造人居环境,硬化村道,实施安全饮水、小河河道改造工程,新建路灯照明、沼气池、猪场等,大大小小的工程让冯渠村向着“子洲第一村”的目标不断迈进。现在的冯渠村,党的各项富农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正沿着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一路前行。
这样实诚得有点“傻”的村干部要是再能多些,群众的致富梦就能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