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在9月15日开幕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国际性艺术节的管理与实践”主题交流举办国际性艺术节的经验,共享办节信息资源,为广西开拓本土国际性节庆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
观众“黏性”——
常办常新的催化剂
“以国际性艺术节构筑起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纽带,既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艺术平台,展示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艺术节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突出成果,展示各类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推动各国相互借鉴和学习、保持文化艺术的积极性。”论坛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倡导:进一步加强专业化艺术开拓,努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艺术水准、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核心项目,作为国际性艺术节支柱性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国际艺术节的世界影响力。
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12个世居民族,5200多万人口。勤劳智慧的广西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他们在山水甲天下的青山绿水中辛勤耕耘,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乘风破浪,续写着灿烂的民族文化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结合本地实际,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托本地资源,打造了一批融民族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为一体的文化节庆品牌: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东兴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等。
这些节庆活动极具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在经过挖掘、培育后,有了一定知名度、美誉度。如何持久地举办且常办常新,使相关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庆品牌,是摆在主办方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把好的艺术节活动变成好的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衡量好产品的标准是:让用户离不开你,即用户‘黏性’,这份信任与依赖来自用户体验。所以举办艺术节的思路要转化,要落地,要有粉丝,要有体验感。”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的一席发言,为办节思路拓展了一个新方向。
张宇带领团队在承办14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13届亚洲艺术节、12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过程中,明确办节思路:不仅要有一流的产品,即一流的艺术家、一流的艺术作品,还要有一流的呈现方式、一流的艺术节流程设计,才会产生令人难忘的用户体验,使观众对艺术节产生“黏性”,成为艺术节的铁杆粉丝、长期粉丝。
“在艺术节现场,观众拿起手机记录现场情景,发微信、微博已是常态。这恰恰说明,他们不仅是艺术节的观众,还是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创造了艺术节的氛围与体验。”张宇强调,为用户创造多方面的体验与价值是艺术节更有作为的广阔空间。比如在参加艺术节观看演出展览的同时,实现交际交往、展示自我,实现对自己喜爱的艺术衍生品的购买,甚至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通过版权合作,让观众自己设计、制作、销售衍生品,这必然会大大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在他看来,互联网的经营模式——甲方提供产品,乙方享受服务,丙方自觉自愿跑来买单,同样适用艺术节,而且会给艺术节开辟一个全新的天地。
公益性——
长效管理的基石
新加坡代表在论坛上介绍,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是一个培养大众学习、表达和欣赏艺术的机构,致力于文化大众化,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让大众生活充满文化气息。他们通过举办国际艺术节,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以不同的艺术方式感染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从而建立区域认同感。
新加坡的这一做法,响应了“艺术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服务的全民共享”的观点。论坛上有专家指出,要真正实现国际性艺术节的长效管理,还需秉持“公益文化,普惠大众”的理念,国际性艺术节承载着提升公众的文化福利,增进公众的审美感受力,唤醒文化认知,激发社会认同,凝聚城市精神,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和公共价值。
始办于1999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独到之处则在于:10多年来一直秉承“双轮驱动”的运营模式,一方面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宣传资源、资金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50%的办节经费来自赞助商以及有志于文化发展的企业。凭借这可持续发展模式,艺术节的运营既遵循市场规律,同时更注重惠民需要。其“扶青计划”从2012年开始,每年从华人圈中选出6~10个作品,给予“种子基金”,由艺术委员会的艺术家、专家扶持、提携,通过“传帮带”,使年青一代的艺术理念、实践能够在艺术节上有施展机会,使越来越多的国内同仁、业界人士注目这个创新平台的新人、新作。此外,该节通过微信、微博、官网等新媒体,让更多大众走进不同的文化场所,成为论坛上广受关注的一种培育未来文化市场的新方式。
在论坛上作重点推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成为南宁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亮丽名片。组织者在创办之初,就积极找寻民歌与大众接受的契合点,大胆推出新的营销概念——新民歌主义:即一方面主打“民歌新唱”,把原汁原味的民歌用现代音乐的理念重新包装,将摇滚、电声、交响乐等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入传统民歌之中,使《赶圩归来阿哩哩》《藤缠树》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唱出新的韵味,焕发新的光彩;另一方面又主打“民歌原创”,不断依托中国国内一流的音乐制作人创作演绎充满民族元素与时尚品格的新音乐,使《大地飞歌》《壮族敬酒歌》《梦壮乡》等新民歌走进大众的视野;同时,通过同期举办以“民歌”为主题的多个活动和赛事,如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广西民间歌手邀请赛、广西山歌擂台赛、中华民歌大赛等推广民歌,引领中国新民歌运动,使南宁以民歌的名义成为人们关注的城市。
9月16日开幕的“大地飞歌·2014”第16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演唱会首次以民歌“演唱会”的全新形式亮相,除了有好听的民歌,还有好看的“民歌故事”——采用手绘的效果和寓言童话式的风格,讲述民歌的起源和流传,讲述民歌如何淌过人们的生命旅程,讲述人们因“大地飞歌”而彼此结缘、与广西结缘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
同享文化,共创未来。论坛嘉宾达成共识,通过建立健全中国-东盟国际性艺术节多边合作机制,搭建经验分享与信息沟通平台,充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合作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本报记者 李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