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人文>>正文

张爱玲遗作《少帅》出版 历经50余年重见天日

2014-9-21 10:58: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4年09月21日09:10    字号: T  进入论坛
    宋以朗邀请艺术家何倩彤为《少帅》画插图,尤其在一些张爱玲用笔简省处,让读者停顿。在张爱玲文字难懂之处,则以画面补足想象。如上图,是雌雉注视下的性爱过程。9月1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繁体,张爱玲遗作《少帅》出版 历经50余年重见天日

在张爱玲文字难懂之处,则以画面补足想象。如上图,是雌雉注视下的性爱过程。

9月1日,张爱玲最后一部未刊小说遗稿《少帅》繁体版由台湾皇冠文化集团正式出版。

《少帅》写于1960年代初,是张爱玲以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为蓝本写就的英文小说。

50多年后,《少帅》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主编)、冯睎乾(考证)、郑远涛(翻译)三位有心人耗时3年整理出版。大红色封面上,左侧黑白插图是一对男女紧紧相拥,配上文字:“他顺着气息将她吸进去。即使他们只能有这样的刹那又如何,时间缓慢下来,成了永恒。”从2007年开始,宋以朗从父母宋淇、邝文美手中接过重任,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他持续整理张爱玲未发表的遗作,并将之出版。

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肯定宋以朗的贡献,“他将这些材料呈现出来,供大家研究,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而《少帅》与前述已出版的张爱玲遗作不同,这次宋以朗除精选翻译人选,还邀请学者冯睎乾撰写考证、分析文章附于中英文稿之后,形成文、译、析三者合一的出版体例。人人都说张爱玲,但这一次的张爱玲,真的被认真对待到了极致。

宋以朗的使命

香港九龙嘉道理道上,阳光从树荫中穿过,路面斑驳,鸟语花香。宋以朗就住在这条大道的一栋楼龄超过60年的奶黄色大楼中。

199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公寓去世,遗物交由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一年后,宋淇去世,邝文美一直无力整理这些遗物。

直到2003年,邝文美病重,她长居美国的儿子、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统计学博士宋以朗,结束美国生活,回港照顾母亲,并偶尔替母亲处理张爱玲作品被盗版的问题。

2007年,邝文美过世,宋以朗正式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他在清理家里杂物时,发现角落有些黑色袋子装着张爱玲的遗稿,包括稿子、习作、杂志,完成的、未完成的,中英文的。遗稿非常零散,让宋以朗头疼。

曾拜访过宋家的大陆学者止庵,如此形容这些遗物:“除了遗稿,还有很多零碎的纸片,是她写的一些片段,包括信件的底稿。张爱玲是个‘书写狂’,这种写满字的小纸片特别多,很零乱,没有头绪。”

“这些没有整理分类的遗物,我感到有责任整理出来。”宋以朗说。为了尽快熟悉张爱玲的作品,宋以朗看了超过50本有关张爱玲的传记,“在香港的书店看见张爱玲的书,就买回来。”

7年来,宋以朗把那些凌乱的遗稿、书信按照不同种类来归类,用红色、黑色、黄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文件夹区分开来,安放在客厅两旁的书柜里。书柜除有张爱玲的遗作外,还有宋以朗的父母宋淇、邝文美与张爱玲的通信,达700多封;与钱钟书夫妇在1979年至1989年间通信,138封等。

宋以朗几乎以每年推出一本张爱玲遗稿的速度来进行自己的整理工作:《重返边城》(2008年)、《小团圆》(2009年)、《张爱玲私语录》(2010年),《雷峰塔》、《易经》(2010年)、《异乡记》(2011年)。2014年9月,《少帅》出版。

早在1997年,宋以朗的妈妈与姐姐就将《少帅》及张爱玲其它资料一起捐给美国南加州大学,以便学者研究。但十几年后,这些珍贵资料并未受到重视,“考虑到张爱玲作品一直受广大中文读者喜爱,我决定将《少帅》整理出版。”宋以朗表示。

《少帅》是张爱玲在1956年已有创作念头的一部小说。《少帅》(The Y oungM arshal)是一部英文小说,打字稿有81页,讲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没有结局,只有开头。文章未提及“张学良”的名字,都是用少帅来代替。1964年,她将写好的部分给三位外国朋友看,有两个看不懂,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历史人物,如张作霖、阎锡山、冯玉祥等,外国读者看不懂。

在1962年动笔写《少帅》前,张爱玲花了多年时间来整理资料。宋以朗表示,张爱玲之所以创作这部小说,与她的浪漫主义情怀有关。“她小时候写过一篇《爱憎表》,她列出她喜爱的人物,包括英国皇帝爱德华八世。身为皇帝的他,喜欢了一个离过婚的美国女人,他放弃自己的皇位,跟这个女人在一起。不爱江山爱美人。”

一次独特的合作

为整理张爱玲的遗作,宋以朗不能单打独斗。他出资100万港元来发起“张爱玲五年研究计划”,鼓励更多针对“张学”的研究。甚至但凡有需要查阅张爱玲材料的人,跟他约好时间,都能上门看到这些材料。冯睎乾、郑远涛就是这样认识宋以朗。

冯睎乾认识宋以朗,很偶然。他在宋以朗父亲宋淇的著作中,经常看到吴兴华的名字,很好奇宋淇为什么将他和陈寅恪、钱钟书相提并论,但外界没什么记载。2004年左右,他好奇发了封邮件问宋以朗,两人就此结识。

到2009年出版《小团圆》时,宋以朗与冯睎乾有了一次合作。当时外界对《小团圆》争议很大,争议主要是围绕“宋以朗违背张爱玲遗嘱没有销毁《小团圆》”来进行,很少讨论其文学价值。对于这些质疑,宋以朗有点郁闷,邀请冯睎乾写了篇《初评<小团圆>》。“这是评论《小团圆》最好的作品,角度让人惊喜。”宋以朗说。

其实,曾主修拉丁文、希腊文的冯睎乾,并不是张迷,起初他有点犹豫。在看过《小团圆》后,冯睎乾觉得有必要写一写。“很多人‘踩’《小团圆》,说这是草稿,乱七八糟,我觉得这和她以前写书的风格一样,写得很有条理,很完整,只是这样的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不是通俗的小说手法,和她20世纪40年代写的东西不同,是一般读者不习惯的。”冯睎乾解释。

陈子善读完后亦肯定《少帅》的价值,“张爱玲总会给人惊喜、意外。”他说,以前学界普遍认为张爱玲去美国之后写不出东西,随着她的遗稿不断问世,“说明她没有放下写作这支笔,始终在坚持”。

“我吸取《小团圆》的经验,我觉得出版《少帅》,要附有一篇文章去解释来龙去脉。”宋以朗告诉南都记者,如果当年出《小团圆》的时候有《初评〈小团圆〉》,给读者提供一个解读的文本,“会减少很多麻烦”。于是这次,宋以朗花了不少功夫邀请冯睎乾写一篇考证文章,“如果不做注释便直接出版,必定有很多人乱说话。因为你不解释的话,有人可能会说张爱玲‘唔得’(不行),很多错处,但是张爱玲刻意的。”宋以朗解释。

《少帅》出版,必先翻译成中文,这做法与《雷峰塔》和《易经》(皆以英文写成)相同。宋以朗花了不少精力去寻找合适的翻译人选,在他看来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的“张迷”郑远涛是不二人选。

郑远涛从小嗜读张爱玲,对她未发表的书信手稿,很想先睹为快。当他在2011年初收到邀约翻译《少帅》时,惊喜不已,但哪怕他是张迷,想先看过原稿才决定,“假如我觉得稿子很多败笔,也不会想翻译。我只愿译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很快地,他收到冯睎乾发来《少帅》PD F,一读他就喜欢,因为“《少帅》和自己曾译过的小说《波斯少年》一样,是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大时代,同时写法又富于张爱玲特色,四小姐的少女形象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2011年,《少帅》整理团队就这样搭建起来,宋以朗负责统筹,郑远涛负责翻译,冯睎乾负责研究。他们正式和张爱玲的《少帅》进行文字相遇。

郑远涛的功课

“张爱玲用了3年写这本书,我们用3年去研究、翻译。”冯睎乾说。

为了翻译出张爱玲作品的神韵,冯睎乾与郑远涛互相帮忙,交换意见。由于电邮的便利,只要有一个新想法都可随时告知对方,有时电邮多达数百封,“足够出一本书”。如果他们有疑问,会请宋以朗斟酌。其实,以他们的能力都足以独挑大梁,一人饰演三个工作的角色,但宋以朗希望,“凡事一起讨论,就会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打破一些习以为常的观点。”

“我是2008年秋天认识他们的,我个性是怕生的,初次见R onald(宋以朗)时比较拘谨,可能跟年岁阅历都相差甚远也有关系,以为他不易接近。但接触久了,发现R onald和冯睎乾都是很好玩的人,有种‘游戏人间’的隐逸与潇洒。他们两位在我心目中都是‘行走的百科全书’。”郑远涛评价道。

在译者郑远涛眼里,译张爱玲的作品,关键在于掌握她的笔调,即“张腔”。又因《少帅》牵涉许多民国人物与史实,头几个月,他并未动笔,一直在看参考资料。张学良传、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张恨水、老舍写当时北京的小说等,他都浏览过。

在了解时代大背景后,他又把张爱玲的全集重置案头翻看,侧重点放在跟《少帅》时期相近的中晚年作品,比如《小团圆》、《怨女》。《怨女》是张先写英文、再自译为中文的小说,“我逐句细读,一边做些笔记,从中可管窥她中译自己作品的美学判断,别有价值。”

郑远涛认为,床戏是《少帅》的一个翻译难点,某些字眼是什么意思、该如何表达又不失之于露骨,冯睎乾与郑远涛反复琢磨,设身处地地想张爱玲会不会用这些字眼?

书中第47页,有一场周四小姐与少帅交欢的场景:“他的头毛毵毵的摩擦着她裸露的乳房,使她有点害怕和恶心。她哪里来的这样一个吮奶的成年儿子?她见他首先空洞地瞥一眼起了鸡皮疙瘩的粉色乳头,然后才含进嘴里。那痒丝丝的吸吮又在不断摩擦她,针刺她,仿佛隔着一层金属筛网在挤压。他转向另一边时,她低头看看那个缓缓平伏的苍白三角形,不无忧虑。”

冯睎乾犹豫,“苍白小三角形”究竟是什么意思?英文初稿云里雾里,有可能是乳房,也有可能是下体。当他们一头雾水的时候,冯硬着头皮发英文原文给几个女孩,从其中一个女孩那里得知答案,“它说的是吸胸部”。

“她这样的写法是很特别,怎么会在做爱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几何图形?证明她心不在焉。如果其他作家来写的话,一定会解释得很详细是什么感觉,但她不会,她就直接告诉你像一个三角形。张爱玲这么做会让读者忽略很多细节,何况外国的读者更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冯睎乾说。

《少帅》的翻译初稿在2012年初完成,之后不断修订,共四个版本。在翻译过程中,郑远涛最记得有一晚,他在前门地区迷宫似的窄巷里游走(注:《少帅》提到这里),一时间竟有时空交叠的错觉,好像踏进了《少帅》世界。祖师奶奶上身了。

冯睎乾的心得

在郑远涛修订翻译的同时,冯睎乾开始写评析文章。

“一开始,宋先生想我写篇前言去解释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他发现有些东西不恰当,例如女主角周四小姐,也就是现实中的赵四小姐,13岁就和少帅搞到一起,很容易让张学良的家人告张爱玲诽谤。他说不如去研究一下史实上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是几时发生,是不是真的是13岁,否则就要指明这是虚构的。就不怕别人说诽谤了。”冯睎乾说。

带着任务,冯睎乾像剥笋层层剥开张爱玲的写作,“我的研究方法是喜欢代入角色。我会用张爱玲写小说的方式去解构她的小说,张爱玲会代入角色,我会代入张爱玲的角色,就是这么简单了。就像福尔摩斯去破案一样。”

为了搞清楚张爱玲是如何写《少帅》,冯睎乾看了二三十本有关张学良的著作,包括张友坤、钱进、李学群编的《张学良年谱》、唐德刚的《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的《杂忆随感漫录———张学良自传体遗著》、《北洋军阀史话》、《中国的端纳》(D onaldof C hina)等,再对比《少帅》,从现有文献的蛛丝马迹中推敲出张爱玲的参考书目。

“她不但要参阅正史传记,还得看大量野史杂文,才能将故事说得肌理分明,轶事穿插有致。她参考过的材料大概有两类:其一是剪报和杂志,如邝文美寄给她的《新生晚报》副刊、《春秋》杂志等;其二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尤其是美国艾伯特·泽勒的《中国的端纳》。据我所考,张爱玲还可能看过高拜石的《古春风楼琐记》,它在1958至1969年在台湾《新生报》连载。可见她非常重视数据的真确和完备,决不闭门造车。”冯睎乾说,他在香港铜锣湾的中央图书馆查到《春秋》,《中国的端纳》,则在大学图书馆影印了一部分,同时寄给郑远涛。

冯睎乾在《少帅》中看到了张爱玲自己的影子,认为这是一部暗藏着张爱玲情史的历史小说。作为一部短短的历史小说,却多次细致地描写性爱。“书中描写陈、周床笫之事,任何看过《小团圆》或《今生今世》的人都会立即发现,张爱玲写的只是自己和胡兰成。”比如书中第280页,少帅“笑的时候有一种嘲讽的神气”,这在《小团圆》里面出现过,带有胡兰成的影子。

“其实,当你关注某个研究对象的时候,关于这个人的细节,这些材料有意无意,陆陆续续地浮现出来。”冯睎乾说。

他说,“历史中,赵四小姐并不是在13岁见到少帅”。“我在《少帅》看出《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联系,但我没有什么强大的证据去证明这样的东西。”冯睎乾说,“现在我在文本里面能看到很多例证,但我还是觉得缺少一点东西,像一块拼图缺少了几块,到了2014年4月6日的时候,东方早报发表张爱玲在中学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AD reamon theJourney》(《书旅一梦》),完全模仿《爱丽丝梦游仙境》。原来爱丽丝对张爱玲的影响是一直都有的,并不是突然在这本书就走出来的。我把一块拼图砌回去了。”

“很多人对张爱玲晚期小说失望,原因是她没有用精彩的比喻和漂亮的金句去修饰,写得很平淡。但我很喜欢,她早前的作品,除了中文用得好,生动,我看不出有很大的深度。但到后来用平淡的语言反而艺术的层面更高。”冯睎乾说,一个好的作家是能够在强烈的灯光下照射出很多纹理,你可以看得很清楚,而一些差的作家是没有纹理的,只是表面而已。评论者的作用就是照射,张爱玲是经得起照射的。

尾声

《少帅》在台湾9月1日正式发行,截至9月10日,已经加印第三版。

在《少帅》出版之后,宋以朗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他们整理《少帅》的三年来,都以为张爱玲当年去台湾是想拜访张学良,“我家中几十本张爱玲传,都提到她1962年去台湾是想采访张学良,想写一本《少帅》。”他突然才意识到,是谁说张爱玲要采访张学良的?她是想去台北看一下,她没说想看张学良,也没有任何资料显示“让政府给我见一下张学良”,“这个常识性错误把大家都遮蔽了,郑远涛也这样提到了。”对此,宋以朗认为,没有完美的出版,只能尽力做好,及时纠正。

《少帅》真的是“最后一部小说”吗?从《同学少年都不贱》(2004年)、《郁金香》(2005年)、《小团圆》(2009年)都曾冠以“最后作品”来出版,吊足广大“张迷”胃口。但宋以朗明确表示,就他掌握的资料,《少帅》应当是真正的最后一部,遗物中只剩一些散文,将来或许以学术论文方式出现。“我们这次合作很开心,不过唯一的遗憾就是以后都没有了。”宋以朗笑着说,语气略有惋惜。

谈《少帅》——— 由唐人到昆德拉

□冯睎乾

近日同宋以朗先生聊天,他无奈地说,好几位记者问他:《少帅》写得好吗?他总是异常困惑,只能回答:你究竟说什么啊?记者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问题到底有什么难明,又不好意思追问,索性转换话题去了。这一问一答就这样春梦无痕,永不见报。“你说,‘好’的定义是什么?”他摊一摊手问我。

“好”是什么?我只有举手投降。你要是认真讨论,大可以进行苏格拉底式辩证,再写一部柏拉图对话录,结果很可能发现自己比开始时更不懂了。《少帅》写得好吗?很多人大概跟《红楼梦》的疯道人所见略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少帅》未完,就是不好。论证完毕。

宋先生有次提起他小时候看的历史小说《金陵春梦》,还取笑蒋介石的口头禅“娘希匹”。《金》我当时没有看过,也没兴趣。后来听说作者唐人即导演严浩的父亲,反而好奇起来。终于给我找到一本,翻第一章已大爆“内幕”,说蒋介石本名“郑三发子”,后来又绘形绘声写他逛窑子,揭陈洁如身世,耸人耳目,读着就觉得跟现在小报或八卦杂志无异。难怪它当年这么哄动。1965年张爱玲起意创作《少帅》,《金陵春梦》刚好在香港《新晚报》连载完毕,不知道她有没有看过。

对很多人来说,《金陵春梦》写得“好”:名人秘辛黑帮内幕妓院指南应有尽有,彻底满足了观众的好奇猎奇心,何况它行文通俗,叙事清晰,如逛窑子的几回,作者为了写得声色俱全,特地参考《三十年歇浦沧桑录》这部石印旧书,又担心读者看到“书寓长三么二”等行内术语会如堕雾中,竟不惜牺牲角色,要他们用导游口吻向蒋介石逐个行话来说文解字。唐人对广大读者如斯体贴,一纸风行也很应该。同样是历史小说的《少帅》又如何呢?

《金陵春梦》的通俗佳处,《少帅》一概欠奉。《少帅》没有秘闻,只有轶闻:某夫人的草帽在白金汉宫被风吹掉、端纳在直奉战争拉走一条电话线、少帅掷钱币杀杨宇霆……张爱玲都可以如数家珍。只是这些片段式小故事没头没尾,更简约得毫无现场感——— 因为都是角色转述的片段,不构成故事本身。

《少帅》的故事很简单:周四小姐(即现实的赵四)13岁,早爱上已婚的少帅,她常到帅府,他也喜欢她,就相恋起来,她17岁时终于搬进帅府,跟他的元配两女共侍一夫。故事中唯一的危机是少帅已婚,周四处境尴尬,但戏剧张力不强,若无其事便解决了。追求故事性的读者,我建议不必犹疑,赶快将《少帅》一手摔开,享受人生要紧。

1964年,张爱玲写好《少帅》首七章,给三位外国朋友品评,即麦卡锡、斯温及她的出版代理人罗德尔女士。她知道外国人对中史不甚了了,早已设法简化。斯温是中国通,很喜欢,但麦卡锡和罗德尔依然说历史太混乱,尤其是罗德尔,她的口味较代表一般读者,说许多中国人名她完全记不清。相比《金陵春梦》那份体贴入微,《少帅》未免对读者太苛刻了。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E. M . Forster)说,看故事(story)只需要好奇心,但情节(plot)着重因果,读者要看出人物事件间的关系,更需要智力和记性。所以福斯特认为,尽管洞穴人能明白故事,但他们却不可能掌握情节。罗德尔连小说人名也记不住,大概就是福斯特眼中的洞穴人了。《少帅》的故事简单,但情节细密,像老式中国衣裳的点与点,交织出无数个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

要了解情节,必先思考因果。前文说,小说中很多片段式小故事没头没尾,叙述得简约抽离,令人难以投入。只喜欢看故事的读者不必勉强读下去。但如果要欣赏情节,我们就非得停下来问: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认为,碎片式的叙事风格跟贯穿小说的四小姐视域是一致的。这是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统一时的必然结果——— 福克纳名作《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法就是这样。

四小姐尽管奇特地早慧,却被一个她无法融入的世界重重围困,世界之于她,就像《色,戒》王佳芝所见的路上行人,“跟她隔着层玻璃,就像橱窗里展览皮大衣与蝙蝠袖烂银衣裙的木美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在四小姐眼中,外部世界永远扑朔迷离,万事万物经旁人转述,没有前因后果,惘惘若梦,有时甚至于内心世界她也不敢确定,自己说话时“意识深处还是有一丝怀疑”。通部小说,几乎没有多少可信赖的第一手经验——— 她觉得少帅是书上的人,自己则活在戏内,她的宇宙是二手的,注定与真实隔绝,只作为碎片而存在。

这部小说“好”吗?我只能说我虽不是张迷,还是看到它不少好处。第四章末我就觉得很耐人寻味:四小姐和少帅交欢,他拉着她的手往沙发走,两人的胳臂拉成直线,她落后几步,发现自己走在一列裹着头的无名女子队伍里。不加解释,这章就如此终结。《小团圆》也有同样一幕:九莉忽然看见五六个女人连头裹在回教或古希腊服装里,一个跟着一个,走在她和之雍前面。

我想起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特瑞莎反复梦见自己在一队绕着泳池步操的裸女当中,而她的丈夫托马斯恰巧跟少帅和之雍一样风流。“女子队伍”似乎是女人潜意识底层一个古老原型,因她们之名,四小姐、九莉和特瑞莎得以在同一个世界相遇。

特瑞莎的梦,昆德拉夹叙夹议写了两三章。但张爱玲写的并不是梦,而是一个道成肉身的隐喻,它以神视形式作超现实的显现。对普通读者来说,神视似乎比梦更有解析的必要,但张爱玲却偏偏不着一字。

1976年,张爱玲写信给宋淇说:“《小团圆》是主观的小说,有些visionary‘神视性’的地方都是纪实,不是编造出来的im agery(文学意象)。”如同九莉,四小姐那魅异的、碎片的世界也是作者纪实。张爱玲只是老老实实用自己的视角写作,在本质上呈现自己的人生。

爱默生说,我们在天才的作品中,会认出被自己丢弃的思想,它们陌生而庄严地回来。“惘然”,也许就是我们最义无反顾地丢弃的感觉,却在张爱玲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重来。《少帅》以大时代为背景,写的依然是个人生命中的惘然,他和她似乎大团圆了,一阵无以名状的若有所失还是挥之不去。如果我们能够在小说内跟自己意识深处的一丝疑惑相认,就没有辜负作者的启示了。

南都记者陈晓勤

实习生 梁嘉茵 余梦妮

感谢冯睎乾先生独家撰文


编辑:秦人
关键词:张爱玲遗作 少帅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