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陈嘉庚先生率团慰问中国抗战军民时,曾专程视察滇缅公路,看望南侨机工。
1939年2月,南侨总会签发第六号通告,号召机工前往祖国服务。华侨青年积极响应,一些外籍人士也加入了南侨机工的队伍。
从昆明到腊戍全程需行驶七八天,机工们风餐露宿,以车为家。
“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的第二故乡……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的长白山,血流的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75年前,他们唱着这首《告别南洋》,挥别亲友,放弃安逸的生活,奔赴中国抗日战场,奋战在“死亡公路”上,视死如归,撑起“抗战生命线”。他们中超过一半的人,再也没能回到亲人身边。
75年后,他们中的健在者已不足15位,多已近百岁高龄,历经沧桑,听到这首熟悉的《告别南洋》,依然会红了眼眶。他们坎坷一生,始终淡泊豁达;言及过往,依然无怨无悔。
没有远征军的曝光度,不如飞虎队声名远播,他们的故事尘封多年。他们中有司机、技工,有富家子,有工程师,有商人,他们是——南侨机工,一群抗战中“特殊身份”的战士。
热血:“轮盘日夜无停息,不复山河誓不休”
鲜花、掌声、蛋糕、交响乐……2014年9月初,为参加纪念南侨机工回国抗战75周年系列活动,李亚留、苏荣稳、蒋印生、翁家贵、吴惠民、罗开瑚几位老人,又一次相聚昆明——这座对他们意义非凡的城市。
这里是昔日滇缅公路的起点。75年前,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东南山河尽陷敌手,沿海港口相继沦陷或为日军封锁,偏居大西南的滇缅公路一跃成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大量的外援物资,需要从这条生命线上运入国内。
当时的中国,汽车还非寻常物,熟练的司机和技工更是紧缺。1938年12月,国民政府正式电请南洋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代为招募机工回国抗战。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华侨热情响应,经严格选拔,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于1939年分9批回到祖国参加抗日。
因为家人反对,当年吴惠民是改名字和年龄悄悄报名的,不过第一次报名还是被拒绝了。“人家要会修车的,会驾驶的,我不懂。我就去租的士,学了一个礼拜。”
75年过去,当年南洋送别的场景在老机工们的记忆中依然那么鲜活。“帽子到处丢,飞到海里多少都晓不得。”96岁的罗开瑚说。送行的人太多,马来西亚槟城码头的木质栈桥曾被踩断,很多人掉进水里……
机工们在昆明经过短暂的军训,便由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分配与编队,投入到抗战运输工作中。他们的主战场是滇缅公路,武器就是手中的方向盘。
当时的滇缅公路,是抗战爆发后紧急抢修的简易公路,上千公里的路段80%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深谷、陡坡、急弯不计其数。车祸是南侨机工遭遇的第一个杀手。1939年4月到7月,滇缅公路上南侨机工驾驶的车辆就发生24起车祸。健在的老机工们记忆犹新:战友邱九良驾驶的车,就在惠通桥山顶上翻入怒江。“人不见了,车也不见了。”
前些年,一位导演想拍一部关于南侨机工的电影,曾请几位老机工沿老滇缅公路走一回。到达邱九良翻车的怒江东岸老鲁田路段时,老机工不约而同地要求停车,祭奠故去的战友。老人们高喊:“邱九良,我们来看你了!”声音在怒江大峡谷中久久回荡,在场者无不潸然泪下。
第二个杀手是疟疾。南洋机工行经的路段瘴气袭人,许多机工染上疟疾后,由于缺医少药未能及时治疗而身亡。1940年,南侨总会特派员的报告中写道:“机工、司机患恶性疟疾者,比比皆是,在是处服务之华侨机工,皆显面色青瘦,鸠形鹄脸,体格健康损失过半。”
在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份西南运输处署拟的《华侨机工吴再春烈士殉职纪念碑文》。吴再春是马来亚华侨,1939年3月回国参加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担任驾驶员,不幸感染疟疾,仍抱病坚持工作。1939年7月16日,车至龙陵路段时,突发故障,又恰逢天气骤变,吴再春唯恐车上运载的物资丢失,坚守车中不愿撤离,当救援车队赶到时,他却因疾病和寒冷离开了人世,所运物资丝毫无损。
行驶在滇缅公路上,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更是家常便饭。为了躲日军飞机,他们常常要夜间行车,危险更增几分,却无人退缩。
“海外归来志未酬,风尘仆仆群山头。轮盘日夜无停息,不复山河誓不休!”这是南侨机工第十一大队补充队倪鸿声1940年5月写下的诗句。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万多辆汽车及大量物资,其中大部分是由南侨机工运送的。据统计,将近一半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
离合:生离死别多坎坷,“昆明”“大理”寄深情
1942年5月,为了阻止日军推进,中国军队炸毁了连接怒江两岸的惠通桥。部分南侨机工被隔断在怒江西岸的敌占区,许多人被日军抓捕杀害。
畹町南侨机工纪念碑管理所所长叶晓东是南侨机工的后代。他的父亲陈团圆,为了隐蔽身份,和当地傣族姑娘朗玉宝结了婚,但后来被人告密,遭日军活埋,当时叶晓东刚出生3个月。朗玉宝带着儿子四处躲藏,走投无路只能重新嫁人,叶晓东也随继父改姓叶。他最大的遗憾,是手头连一张父亲的照片都没有,经多方找寻却一无所获。“别人说,父亲可能是改名参加了南侨机工。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想看看父亲长什么样。”
少部分幸运者由当地老百姓掩护下来,与傣族姑娘结婚,成家立业。时隔多年,有从事这段历史研究的学者到访当地,还能根据英俊、整洁、勤快的特点,从人群中识别出傣族打扮的他们……
怒江东岸的机工们,命运也随着惠通桥的炸断而改变。机工们集体失业了,因为人地生疏,缺少保人,找不到工作,“无衣无食,贫病交迫,彷徨街头,檐下度夜的惨状令人不忍闻问”。风雨飘摇的时刻,纯朴善良的云南姑娘给了他们家的温暖,南侨机工们纷纷在当地成家立业。为了拍摄纪录片翻阅过大量南侨机工老照片的欧阳斌导演说,“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从南洋回来的小伙子也完全称得上帅哥,再加上他们有文化、有技术,赢得当地女孩子的芳心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居保山的翁家贵,与保山籍的妻子相濡以沫超过70年。当年,翁家贵已经办好回南洋的全部手续,却因为妻子临时变卦而选择留下。罗开瑚的妻子方德和是大理人,与他携手走过50年,相夫教子、甘苦与共,直到去世。罗开瑚和翁家贵在第二故乡云南生活了70多年,讲话已带有浓重的云南口音。
他们中的另一部分,抗战胜利后选择了返回南洋。海内外热心人士为机工的南返付出了很多心力,陈嘉庚先生曾两次致函国民党政府,指出南侨机工是为了抗日救国回去的,华侨反对内战,南侨机工决不能参加内战,必须让他们复员回来。“运返少数机工,在政府系力所能及之事,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端在肯与不肯耳。”1946年10月到11月,南侨机工上千人终于挈妇将雏踏上了南返的路程。然而,许多机工的亲人却没能等到这一天。1942年,马来亚沦陷后,南侨机工的亲属被日军视为“敌侨”,遭到残酷杀戮。
南返机工难忘他们抛洒了青春和热血的红土高原。回到马来西亚后,机工李亚留买了辆小巴士跑生意,车子取名“昆明”。另一位南返机工给两个女儿起名“昆明”“大理”。
留在国内的数百名机工大多命运坎坷。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事迹被长期湮没,子女受到牵连,还有人含冤惨死。当年女扮男装成为南侨机工一员的李月美,没有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却在“文革”中被打成特务,不堪忍受残酷的批斗,割腕自杀,儿子杨善中和杨玲薏至今生活困窘。2009年,在海南老家务农的杨善中到畹町参加南侨机工纪念活动,年逾七旬的他没钱坐飞机,路上用了一个星期,旅费也花完了,还是另一位机工后人林晓昌出手相助,老人才得以返家。
铭记:“赤子功勋”鉴日月,“南侨机工”照汗青
“南侨机工的事迹,再不宣传就来不及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明,是两部南侨机工纪录片的主要“操盘手”之一,这是他这些年最大的感触。
“文革”结束后,南侨机工的历史功绩得到国家的肯定和弘扬。1986年,侨务部门开始给健在的南侨机工发放生活补助,并逐年调整提高补助标准。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修建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在昆明西山森林公园内落成,底座上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
2009年7月开始,昆明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牵头,联合市侨联、市委宣传部、昆明电视台等部门,分别摄制了《南侨机工》《我心中的生命线》两部纪录片,在海内外反响良好。
2012年,经全国两会期间政协提案和中央领导批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始筹拍该题材的纪录片。2014年7月7日,中央电视台和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摄制的六集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开播。昆明市委常委、副市长关清华在首映式上说,南侨机工的故事是一部壮烈的华侨抗战史,这里面有着太多关于义薄云天、悲欢离合、同仇敌忾、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章节,有太多的残缺与圆满、苦痛和悲怆、执着与坚守。
2009年,欧阳斌执导纪录片《南侨机工》时,是怀着敬畏的心情上路的。摄制组行程2万公里,两赴南洋,共有17名健在的老机工在纪录片中出现。在东南亚采访拍摄时,欧阳斌发现,这里的华侨华人对南侨机工的纪念活动从未间断。抗战胜利第二年,南洋华侨捐款在吉隆坡广东义山修建了最早的南侨机工纪念碑,碑文写道:此种爱国精神,至为可封,为国牺牲,谁不敬服?1950年,在马来西亚槟城又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纪念碑,每年抗战胜利日,当地华人社团都要组织纪念活动。侨团领袖说:“勇赴国难的义举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应该永远被纪念。”昆明西山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已经矗立了20年,然而,摄制组在昆明街头随机采访时,“年轻人没有知道南侨机工的,甚至很多新闻界的人都不知道。”
《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导演张兵有同样的困惑:“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南侨机工。虽然国家侨务部门等机构一直在关心他们,但社会是遗忘的。”
2005年底,南侨机工后人林晓昌先生捐资350万,在畹町修建了一座南侨机工纪念碑。2011年,马来西亚、新加坡爱国华侨发起“重走南侨机工抗日滇缅路”活动,100多名南侨机工后人全程共驾车行驶12500公里,陈嘉庚长孙陈立人也参加了此次活动。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陈松青先生说,南侨机工这段历史被掩埋太久了,举办这个活动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2014年9月,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在畹町奠基开建,预计明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开馆。英雄不语,功勋永存。希望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给世人以启迪。
本报记者 王 尧《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8日 16 版) 本文图片由昆明市外侨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