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宜君核桃:从简单分散经营到内生规模扩张的华丽转身

2014-9-11 7:50: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宜君县委书记刘冲、副县长田芳珍察看核桃开花情况

宜君县县长曹全虎了解核桃结果情况


    提起陕西宜君,人们总能将它与核桃联系起来。作为核桃主产区之一,宜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核桃县”。来到宜君,一枚小小的核桃,足以充分演绎这里的风土人情。美丽的宜君位于黄土高原南缘,是渭北高原上最大的一片绿洲,也是陕西渭北百万亩核桃林带的中心位置。宜君县年降水量709.3毫米,气候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水源清澈,是核桃的最佳适生区。2010年,宜君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核桃发展重点县;2014年,全县核桃总面积达到42万亩,总产量10000吨,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3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山区主产乡镇占比达50~60%。其产品畅销国内、远销东南亚,已成为宜君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然而,多年以前,核桃栽培历史悠久的宜君,虽手捧金饭碗却找不着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出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君、富裕宜君、和谐宜君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富县、旅游兴县、项目强县“五大战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断加大核桃产业发展,使宜君核桃从简单分散经营实现内生规模扩张的华丽转身,小核桃带富山区群众,为农民开创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宽阔大道。

从放任自流到标准化管理

宜君核桃虽栽植历史悠久,但过去仍存在品种老化、个小皮厚、夹仁多、产量低、效益差,以及优果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核桃种植小规模零散分布,农户单打独斗、自产自销。

为了使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县上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及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跑省进京,多方争取国家及省市支持。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各类产业发展项目7个,争取到位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县、乡、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625个50000余亩,核桃低产改造示范园420个38000亩。这些示范园的规范建设和科学管理有力地推动了该县的产业发展,到今年全县核桃面积已发展到42万亩,位居全省前列。如何使这一富民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宜君县人民政府的头等大事,他们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情况下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重点培养产业“高精尖”人才和乡土实用人才。一是县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常年聘请三名专家为产业发展技术顾问。每年来宜君举办核桃产业发展论坛和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果农24000余人次,同时还协助该县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了提高技术加快产业发展,县政府已连续四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核桃技术培训班,为全县培养乡土人才200余人;二是创新发展模式。2007年,县政府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宜君实际,起草制定了《宜君县核桃科技示范乡镇创建方案》并颁布实施,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核桃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对核桃科学管理的意识,使核桃从放任自然生长到标准化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全县核桃产量从2007年的4000吨增加到2012年的9000吨,今年预计产量突破10000吨。三是乡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通过持续培训和“手把手”的现场传教,培养了100多人的乡土技术员,这些技术员“拉得出、用得上、留得住”,成为永久牌乡土技师能手。他们划片管理组建了8支技术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生产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建园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这只队伍中有5名技术能手创办了核桃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长期的便民服务。通过培训,宜君核桃产业发展人才济济,1人被聘为省级核桃专家,5人被聘为科技110服务专家。

从科技空白到产业技术自成体系

2004年宜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2010年,铜川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宜君核桃产业的决定》,这一春风,加速了宜君核桃产业的发展。宜君县核桃产业办公室一班人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栽植、嫁接改良、科学管理等方面试验与研究。通过认真观察,细心研究,总结集成了“四大(大坑、大水、大肥、大苗)一膜(覆膜)+截杆”建园技术和“换良种、巧施肥、细间作、精修剪、防晚霜、有机化”园地管理六项关键技术及“科学采收、机械脱皮、适时烘烤”的商品化处理技术。这些成功的技术已成为宜君核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完整体系,深受果农欢迎。经过长期的研究总结,技术人员已取得了核桃嫁接管理方面的多项技术成果。其自主研发的《有机核桃生产技术》,荣获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编制的《有机核桃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发布为铜川市地方标准;选育的“宜核1号”核桃,荣获2009年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金奖;引进的日本清香核桃,通过陕西省良种委员会审定,达到良种标准,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攻关的《核桃深加工技术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课题,被评为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研究总结的《核桃生产六项关键技术》荣获2011年度陕西省林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开发的有机核桃包装,申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宜君果农增收1.14亿元,更为宜君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从名不见经传到享有盛誉的知名品牌

品牌是可以触发受众心理活动的商品标识。一个商品,唯有做大做强成为品牌,才能真正吸引人心,成为受众追捧并依赖的好产品。如今,宜君核桃已成为宜君的代名词,宜君农民对核桃的认知,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农副产品,而成为他们所认真追求的事业。

“益智源”牌有机核桃是宜君县林果科技经营管理中心的自主品牌。其寓意是在蓝天白云下,肥沃的黄土地上生长的核桃可以明目健脑,养颜益智。2007年2月,该品牌成为国家注册商标。2004年,全县7847亩核桃园通过有机认证,注册了“益智源”牌有机核桃商标,取得了有机认证证书和宜君核桃商标。为了扩大影响县上多次组织产品参加中国国际林产品博览会、中国核桃大会、陕西旅游商品博览会、甘肃陇南核桃文化节、杨凌农高会及中西部贸易洽谈会,成功地举办了三届核桃节。每到收获季节,来自国内的客商云集宜君,把宜君闹得红红火火。

为了打造西部第一核桃强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用汗水染绿了宜君的山川沟峁,用行动实现了为民零距离服务,用心换来了人民的满意。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满山遍野的核桃树就是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其产品远销湖北、河南、北京、上海、山东、广州、四川等地。从日本引进的清香核桃荣获第二届中国林产品博览会金奖;2004年开发的“益智源”牌有机核桃荣获第十一届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2008年获陕西省首届旅游博览会最受欢迎产品奖、“2008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干果类)一等奖;2009年自主选育的“宜核一号”核桃荣获第二届中国核桃大会金奖;2011年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产品评选中荣获银奖一项、优秀奖三项;2012年,“益智源”牌有机核桃荣获铜川市优质品牌产品奖;2013年9月,宜君核桃被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8月宜君县被国家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

从小核桃到大产业

“核桃虽小产业大,致富门径人人夸。房前屋后一棵树,柴米油盐不用怕。”这是宜君农村的真实写照,也是宜君人致富的传家宝。

无论走高速公路还是国道,如今你走进宜君县境内,国道两边或高速服务区内,随处可见销售核桃的果农。核桃作为宜君的支柱产业,已真正让宜君农户享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利益。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除去肥料、种子等各项开支,年景好时顶多能落200元辛苦钱。现在,种植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每亩林地年产值可达1000余元。宜君核桃种植户李新荣兴奋地诉说着他的致富经。

这一成功经验引起了省上的高度重视,2010年和2011年,省委书记赵乐际和省长赵正永先后来到宜君专程视察核桃产业。当赵书记看到满山整齐划一的核桃园时,激动地对在场的县委书记熊晖和县长刘冲竖起了大拇指,“坚持不懈地做出规模、做大品牌”。

为了加强核桃管理,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确保绿色食品的安全。县政府责成县核桃产业办公室组建了“宜君县有机核桃产业协会”,并注册登记了“宜君县林果科技经营管理中心”,从事核桃生产管理,加工销售、宣传推介等工作,并搭建了有机核桃网站,大力宣传推介宜君核桃。2007年7月8日,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土肥教授AndonFisher(菲舍尔)博士带领30名硕士、博士生科技考察团专题考察宜君有机核桃生产。2008年8月25日,美国核桃育种专家、世界首位完成核桃转基因育种学者、原国际园艺协会坚果协会主席、世界著名核桃专家GaieMcGranahan(盖尔)教授一行在考察宜君核桃时,也高度评价了这一产业。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宜君县近年来发展特色经济的真实写照,也是宜君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机遇。县委、县政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紧紧围绕“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绿色产业”的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到2015年,宜君县规划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

小小核桃,大大未来。如今,漫步宜君街头,走进乡村小道看那四周的绿色无不为这个具有中国“避暑城”之称的宜君增添色彩,这亮丽的色彩已把山城宜君点缀成了陕西核桃第一大县,其产品享誉中国,走向世界。而宜君核桃产业的内生规模化扩张之路也必将成为核桃种植业新的发展标杆!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