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8岁给故宫文物挑错、12岁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等论文“奇迹”被揭穿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上午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认为,“这是一次胡闹,不值得过多关注”,这是有人炒作的反常举动。
什么是“考古学”?陈克伦解释,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基本训练就是在田野进行考古。郝迪收藏一些钱币,怎么称得上“考古学家”?从网络的文章看,他只是对钱币有兴趣。
普通的古钱币并不昂贵,价值连城完全谈不上,文物也不是年代越久远,价值越高的。他声称拥有多少万件宝贝,有没有想到过,中国连很多大型博物馆要收藏上万件有价值的文物,都不是件容易事。他的周围人可能想要炒作,说他的眼光独道,可以买他的东西。曾经也有人想要这样成名,事实证明,没有门路。这样炒作是不会成功的。
最近在微信朋友圈疯传的一篇“神文”,标题为《震惊:他生下来就已经5000岁神童郝笛,21岁身家过亿》,文章描述了天津有一名叫郝笛的年轻人被冠以“天才考古少年”的称号。不过,不少网友一边转发,一边发出质疑声,有的干脆在标题后面写上“求戳穿”。
媒体报道推手炒作
“5岁开始迷恋文物,八九岁就赚了17万元,12岁发现‘白金三品’和‘鱼肠剑’、撰写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论文,21岁身家过亿……”“敢用照片鉴宝且从未失手”“郝笛七八岁时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给文物挑错,得末代皇叔约谈”……有违常识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里面还穿插着实名实姓的“社会名人”,充满闻所未闻的悬疑气息和反智的情节桥段。
这篇让圈里圈外看得津津有味的“神文”,将一个考古爱好者炮制成为了一名匪夷所思的考古神童,无署名的文章也在网络上走红。郝迪不是凭空捏造的人物,自2002年起就有媒体报道。最早报道来自天津《每日新报》,采写郝笛的记者叫魏孝民。报道郝笛的稿子刊发后,经常光顾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的郝笛,从普通“喜欢研究古币的孩子”变成了收藏新星。据魏孝民介绍,出名后的郝笛热衷一些经营活动,口碑大不如前了,就是一个商人。
离题万里言过其实
6月30日,在“神文”中对郝笛“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司马南发表了微博《被逼出来的我的一点说明》。他在微博里提到,十几年前在南方某卫视的谈话栏目中, 采访过一个据称认识古钱币等文物的孩子。现场几样东西是孩子自己拿来的,或是家里人拿来的,还是记者从哪里拿来的,他现在记不太清了。但主持人所提的问题是记者预先设计好,并且事前沟通过的。司马南在微博里写到:“假如大家现在在网上所传的这个考古天才少年,就是当年我采访过的那个小孩儿,未免离题万里言过其实了。”
与会长何志华、记者魏孝民相比,古钱币专家、天津市钱币学会理事王宗发认识郝笛时间要更早些。“神文”中还提到,2001年11月30日天津某文物发掘现场,十几位考古专家没能说明白一块刚出土的铁疙瘩的来龙去脉。一筹莫展之际,16岁的郝笛出现并指出,这是清咸丰年间福建宝福局铸造的铁钱,因工艺粗糙没有流通,就运到天津当炮砂。再往下挖果然挖出一颗直径4厘米的铁炮弹。王宗发揭穿,那些都是他的研究,郝迪关于古钱币的一些言论,都是他发表在文章里的东西。
文物鉴定哪来神童
事实上,这名被光环笼罩的年轻人不足30岁,其“神奇”似乎只在“线上”,只存在于互联网中,不少考古、收藏界的“圈内人”称,“压根不知道这个人”。
针对“神文”提及的学术成就,古兵器收藏者@汗青微博指出:“《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没有任何刊载信息,核心期刊里没有,普通搜索引擎里也没有任何刊载信息,基本可以肯定是杜撰的。
“神文”中提到,郝笛为北大历史系客座教授,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学院院长刘雄明确否定此说法。刘雄也是在微信上才看到郝笛,“文物鉴定学是博物学的范畴,没有神童也没有神话。”(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