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记者:入夏以来高温少雨,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全省旱情的总体情况,对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秋粮生产影响如何?
王锋:今年入夏以来,陕西省降水明显偏少,尤其进入7月以来,全省持续高温少雨,全省面平均降雨仅69.1mm,关中、陕南距平均值偏少5—9成,66个县区最高气温创近10年最高;洛河、渭河、汉江、丹江径流偏枯1—4成,关中、陕南伏旱持续偏重发展,642万亩农田受旱,19.15万人、2.5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商南县城区6.5万居民饮水困难持续两月之久,对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记者:今年陕西省发生了冬春连旱,入汛后又出现了严重的夏伏旱,水利部门对旱情是否作出提前研判,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锋:今年4月中旬我们就组织专家会商汛旱情形势,6月下旬,又组织专家针对“厄尔尼诺”现象对陕西省汛旱情的影响专题会商,认为全省极端性灾害天气偏重发生,可能出现旱涝并重局面。现在看来,我们的预判是准确的。
从应对措施上讲,一是省防总、省水利厅先后2次发出通知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提前落实抗旱责任、修编抗旱预案,修复抗旱工程,维护抗旱服务队设备,全面做好应对大旱的各项准备;二是提前启动实施了三原、镇安、柞水、洛南等县城的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进度,提高水源保证率;三是提早蓄水补源,针对去年后汛期降雨偏少实际,我们果断调整工作思路,从去年9月中旬开始就对承担供水任务的67座大中型水库汛限水位实行动态管理,增蓄1.1亿立方米,为应对当前严重干旱提供了有力的水源保障。
记者:面对高温旱情持续偏重发生,陕西省是如何积极应对的?水利工程在抗击伏旱中,尤其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方面都发挥了哪些作用?
王锋:针对陕西省发生的严重伏旱,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亲自打电话询问陕西省旱情和抗旱进展,向受灾群众表示亲切慰问。省委、省政府领导也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两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当前抗旱工作,省防总、水利厅及时启动抗旱IV级应急响应,先后派出17个工作组深入旱区指导工作,下拔3800万元特大抗旱经费支持旱区抗旱减灾,紧急向商洛市调拨20条抗旱应急储水袋;同时加大抗旱宣传,及时通过主流新闻媒体发布旱情权威信息,让旱区群众安心生产生活,保证社会稳定。旱区各地积极落实应急响应,宝鸡市、商南县及时启动了抗旱Ⅲ级应急响应。全省共开动机电井8.1万眼、泵站1207处,投入抗旱设备17.86万台(套),完成灌溉面积970万亩次。
在应对这次旱情中,全省水利工程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保障人饮安全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重点水源工程来说,承担城乡供水任务的67座大中型水库,在冬春连旱和夏伏旱的情况下,蓄水近10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只偏少2成,好于预期。黑河水库目前蓄水6000万立方米左右,比去年汛期最低时多蓄近2000万立方米。目前市级城市供水水源有保障,85个县城供水基本稳定。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来说,三原、镇安、柞水、洛南等县城,都是通过启用应急备用水源有效解决了县城供水问题,否则,保人饮的难度会更大、成本会更高。从全省供水工程来说,全省县城和2.7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正常,大部分地区供水水源可靠,城乡居民用水形势和秩序基本平稳。还有一些水利设施不能覆盖的受旱群众,我们充分发挥10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的作用,基本确保了群众的正常生活用水。
记者:陕西“十年九旱”,陕西省应对大旱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如何建立抗旱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抗旱保障能力?
王锋:“十年九旱”是陕西省的基本省情,尤其是伏旱几乎年年发生。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多年来,抗旱工作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手段来开展,受机制、管理、措施等因素制约,抗旱意识淡薄、抗旱投入不够、抗旱能力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减灾成效。前几年西南大旱时,我提出要“存水于民间”,要看西南、想陕西,建立抗旱长效机制。这几年,我们抢抓机遇,水利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水利工程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在抗旱工作中应对有力、运用自如。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抗旱规划的大好时机,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古贤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下大力建设一批蓄引提调抗旱工程,及早出台陕西省《抗旱条例实施细则》,从根本上解决陕西省抗旱基础薄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