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全省近日的天气虽然凉爽湿润,但并不能抹去人们对刚刚过去的今夏大旱的记忆。在这场抗旱保粮战役中,水利科技项目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科学研判 为抗旱赢得主动
2013年,省水利厅开展的“陕西省渭河及支流河道旱情预警及评价系统研究”科技项目,对渭河各河段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概况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了一套符合陕西水情的旱情评价体系,准确描述河道的干旱状态、程度及抗旱形势,为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5月初,省防总依据此项目研究阶段成果,向渭河流域有关地市发出夏伏旱干旱预警,并指导交口抽渭等灌区在渭河低水位来临前引水灌溉;在夏伏旱渭河低水位期科学引水灌溉,对宝鸡峡等灌区实行轮灌;同时,根据断面流量,统筹上下游用水,实行各个灌区间的科学调水,既满足了抗旱需求,又确保了渭河各断面基流,实现渭河全线在大旱期间不断流,为科学灌溉、水库蓄水、补水和应急调水提供了科学支撑。
2012年,省水利厅开展的“冯家山水库漫坝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科技项目通过验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依据此研究结果,今年7-8月伏旱期间,冯家山水库科学调度,提前增蓄,为抗旱提供了水源保障,同时,为宝鸡峡灌区的王家崖水库、乾县的羊毛湾水库实施应急调水,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安全用水保证,实现了大旱期间水资源共享互补。
实践证明,非常时期,建立在科技支撑基础上的科学研判,是夺取抗旱胜利、将灾情损失降低到最低的有力保障。
4月10日,省水利厅落实省政府启动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项目部署会议精神,计划投资2099万元的渭河水资源监测应用项目正式启动;今年,我省还争取到迄今为止最大的水利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渭河中下游干旱预警与应急水源配置研究项目,获批经费264万元,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实践操作、可融入渭河流域干旱预警与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当前,我省与中国水科院联合开展的“陕西省渭河干流可调水量分析与调度机制研究”项目,将为解决渭河生态用水提供技术支撑。
我省结合正在建设的“双十双网”重点水源工程,迅速转变治水思路,及时开展了“石川河地下水库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项目,拟在富平县建立地下水库,此项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了解,这项战略性水源储备工程将对陕西渭北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对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项目的实施都将大大提高全省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和水资源日常管理水平。
节水推广 小力量撬动了大杠杆
“大棚实用菌自动化监控技术应用与示范推广研究”项目的实施,着实让汉阴县双乳镇双乳村的实用菌种植户们尝到了甜头。项目实施前,需要3个人灌溉一个大棚,耗时1.5个小时,用水320立方米,项目实施后一个人便可控制,45分钟足矣,用水205立方米,省工、省时、省水,还增产,并实现了实用菌不同生长周期的自动化节水灌溉。科学高效的灌溉方式在今夏的伏旱天里成为了抗旱“新主力”。据了解,发展科学高效节水灌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缓解水资源矛盾及总量不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和根本途径。陕北在农田灌溉中大面积实施了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有效节约了灌溉用水,为打赢抗旱之战赢得了主动。位于靖边县城西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涌泉居现代农业种植基地,3台300米长的移动式喷灌机往来穿梭,灌溉水利用率达到95%。
目前,“榆林市水利综合试验基地节水灌溉自动化远程监控技术示范研究”、“正阳现代农业示范园果蔬灌溉节水控制技术示范研究”、“陕西省苹果优质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等一大批科技节水项目在我省遍地开花。在连续干旱期间,这些节水工程使当地的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有了这个水袋,再也不用天天跑十余里地挑水了,再旱都有安全、足够的水用。”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村民说。在应对大旱时,省水利厅及时向商南县下拨了从国外引进的软体储水袋,它密封性、耐水性良好、不污染水质,包装简便,作为应急抗旱储备物资,在这次抗旱应急供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12415人临时饮水困难。
目前,围绕渭河流域治理、防汛抗旱、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等重点领域、事关全省水利改革发展的153项重大科研项目相继启动,喷灌、滴灌等18项实用新技术及新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省水利厅科技处的负责人说:“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将继续为我省抗旱防汛减灾提供强有力的应对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