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陕西地形南北狭长,不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气候截然区分出三大自然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风格各异的作家群。陕北的粗犷豪放、关中的深沉厚重、陕南的内敛细腻,陕西作家们用不同的文学气质书写着他们脚下的土地和所处的时代。
陕西作家群享誉文坛
上世纪90年代初,陕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的小说相继在京出版发行,被称为“五虎上将”,引发文坛强烈关注,“陕军东征”成为中国文坛最大亮点。当全国许多省市文学创作力量还处于散兵游勇状态时,陕西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强大的作家队伍,被人们命名为“陕西作家群”。
跨入新世纪,创作主体、创作内容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其中,贾平凹佳作不断,《怀念狼》《秦腔》《古炉》《带灯》相继问世,其中《秦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成为继路遥、陈忠实之后陕西第三位获得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的作家;京夫推出了《鹿鸣》;高建群连续写出了《大平原》《统万城》;叶广芩连中两届鲁迅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连折中国儿童文学奖、中国少年儿童诗歌大奖桂冠,更为可喜的是,一批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文学新人犹如初升的旭日跃上陕西乃至全国文坛。如红柯、李春平、高鸿、李汉荣、阎安、周瑄璞、寇挥、王福海、庞文梓、王海等。尤其是红柯,刚一走上文坛,就以其西部风情浓郁,内容个性鲜明的中短篇小说连获两届鲁迅文学奖,并以其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和《乌尔禾》被全国文坛所瞩目;而偏居陕南一隅的李汉荣则以诗为陕西文坛所知;安康的李春平独自在上海奋斗,写出了《上海是个滩》而名噪文坛。
网络文学期待再发力
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成为网络小说的开山鼻祖,陕西网络文学则源于中国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李寻欢。李寻欢毕业于西北大学,是“网络文学陕军”的旗帜性人物,《迷失在网络中的爱情》《边缘游戏》是他的网络文学代表作。从1993年到2013年,20年间陕西网络文学其实也从未停歇,人才辈出。2004年,李寻欢的“师弟”、正在西北大学读书的李傻傻出现在了网络上,新浪、网易、天涯三大网站几乎同时推出他的作品专题,媒体评价他为“少年沈从文”,他的长篇小说《红X》首印20万册。近年来,柳如烟以她的《宫斗·青蔷天》《青春成灰》也受到了网友的热情推崇。
然而,在这繁荣发展的背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坦率地说,我对网络文学是陌生的,作为评论家,这是我的软肋。”这是著名评论家李星的肺腑之语。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作为文学行业里的一支新力量异军突起,越来越显现出其威力和影响力。省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长吟说:“作协不是不关注和重视网络作家,只是确实没有形成气候。首先陕西网络文学的阵地太少,仅有的陕西作家网和中国散文网等文学网站,但影响均不大。无论是作协还是出版社似乎都没有主动在网上发现作家、作品的习惯,网络作家又不主动向作协靠拢,导致陕西网络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不太系统。”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网络文学的发展虽“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目前的尴尬现状。
文学与影视的相得益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开始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影视作品将文学作品中的抽象化简洁化的情感元素转化为可视的立体效果,博得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而作为“传统文化”重镇的陕西,也搭上了这样一趟“时髦”的列车。
陕西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根据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高兴》;根据著名作家杜鹏程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保卫延安》;根据作家孙皓晖同名历史小说系列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大秦帝国》;根据叶广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都市亲情电视剧《全家福》;根据李春平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改编的同名电影;根据高建群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改编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根据军旅作家党益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路格桑花》;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白鹿原》等等,陕西文学作品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屡屡大获成功,是现当代艺术追求的空间化和大众化的表现。由于文学作品需要一定的鉴赏水平,相对来说受众小,而影视作品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所以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往往会更加关注到这些文学作品,这从一定意义上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推广力度,做到了文学与影视的相得益彰。在本质上,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同属于艺术,在某些表现形式和方法上有相通之处。影视作品也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化代言。文学作品,尤其是畅销作品,拥有很大的读者量,这就为影视剧提供了一个好的剧本基础和观众基础。影视与文学的相互促进和交融,使得读者和受众的思想在影视中具现,在文学里延伸。
由此看来,《高兴》《保卫延安》《大秦帝国》《聂荣臻》等多部影视剧的成功,离不开陕西作家优秀的文学作品。陕西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密切联系,使得文化市场与传媒市场获得了双赢,陕西的文学艺术将以一种影响更广,力度更强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从文学创作到影视创作,由影视作品到文学作品,两者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两者的整合与互动也必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景象。
专项基金为文学创作保驾护航
在全国范围内,以扶持、资助作家的文学基金会少之又少,仅成立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两个基金会。为解决大部分基层作家,特别是青年作者普遍存在的创作难、出书难、推荐难的困扰,陕西省作协在2011年正式成立陕西文学基金会。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文学基金会,基金会的主推者,时任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表示:基金会以“繁荣文学创作,培养文学人才,增进国内外文学交流,促进陕西文学事业发展,引领全省人民文化精神”为宗旨,为困难中的作家提供创作、出版、培训等资助和扶持,把各方面支持文学事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实施文学精品工程,培养文学新人,壮大“文学陕军”队伍。
成立之初,基金就筹得包括陕西省委宣传部、太白文艺出版社、著名作家朱京西和西安信天游影视公司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共430万元,分别与贺绪林、李养轩、姜兰芳等作家签约。在随后的几年里,陕西文学基金会与陕西省作家协会等联合主办了“陕西文学春季进校园”活动;与省作协以及陕西省少儿文学院共同举办了“首届本土青年写手作家班”活动、“红色马栏美丽旬邑”大型文化采风等活动。今年重点扶持的西安市90后作家尚磊创作的长篇小说《空白》也已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发行。尚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陕西文学基金会对我的扶持可以说是我在创作道路上得到的最大的鼓励,基金会的扶持和帮助让我们可以把自己更好的一面回馈给社会。”
除了尚磊的《空白》,在成立的三年里,张学兴《西安保卫战》、姜兰芳《婚殇》、王庭德《这个世界无需仰视》、左右《地下铁》、李养轩《城河沿儿》、百合《地平线那端》、薛云平《捉月亮》、李西平《狗剩》、刘爱玲《米家村九号》、显晔《固伦长歌》、连忠照《生命的微笑》、贺绪林《爱情并不如烟》等作品,都是在基金会扶持下陆续出版发行。
提携文艺新人 积聚后备力量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今天。当年为陕西“打下一片江山”的名作家们都已步入花甲,陕西优秀文学薪火相传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陕西青年作家身上。据了解,陕西40岁以下的省作家协会会员达200余人,其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0人,这是一支庞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青年作家队伍,每年都有几十部各种体裁的作品公开出版,并经常在全国文学刊物上亮相。
为推进陕西文学的厚积薄发,让陕西文学艺术事业后继有人,让更多的文艺大家涌现出来,我省对青年文学艺术人才进行“挖掘”、“打造”和“推出”,从政府到民间文学组织,都各尽所能做了很多努力:成立专门的文学翻译委员会,把陕西20位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首先译成英文;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就我省中青年作家发展问题组织部分委员和中青年作家代表进行座谈;成立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将其纳入作协视野,为青年人开创自己的文学事业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鲁迅文学院举办陕西中青年作家研修班,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引领和启迪了学员的创作;成立陕西文学基金会,竭诚为陕西作家提供创作、出版、培训、考察、交流、定点体验生活、维权等服务,尤其加大对基础作家、残障作家帮助和扶持;举办的“陕西省本土青年写手培训班结业座谈会”多次讨论过怎么样写作、怎么样投稿、怎么样最大可能地让自己的文字得到承认等话题,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推出百部原创文艺力作,出版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学精品图书,以此扩大陕西作家和陕西文学出版的社会影响,推动优秀作品生产和优秀作家成长。
今年,陕西更是大力推出实施“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这是在省政府倡导和推动下,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一项旨在提携文艺新人、积聚后备力量的人才培育工程,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奠基性工作,希望用五年或更长时间,为陕西各个艺术门类、选拔、培养、扶持一批文学艺术大家,并创作一批能够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