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近年,我国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供需矛盾问题依然存在,必须正视和解决。以开封为例,近年我市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提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提升,服务设施落后、功能不足、质量不高、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凸显出来,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亟待以新的思路和办法予以解决。
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架起供需表达的桥梁。现在有些文化供应部门对群众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不够清楚,习惯于一厢情愿地定“菜谱”、送“食粮”。当前,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文化喜好呈现出明显差异,我们要采取下基层调研、网上征询、群众评议等方式,及时掌握各区域、各阶层群众到底缺什么、要什么,对文化产品是否满意,根据不同需求科学调配“食谱”、优化“食粮”,让“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取所需。今年上半年,我市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公益演出节目进行调剂,适当增加城市社区的专业性歌舞、杂技节目,增加农村的传统戏曲、曲艺节目,受到群众的欢迎,这就是有益的尝试和进步。
要以前瞻眼光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当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市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因面积不足、馆舍破旧或功能受限等原因,都还处于国家二、三级馆的水平,且我市尚无美术馆,市区也没有一处配置完善的群众文化广场,各县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特别是乡(镇)、村的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有线电视等文化设施,存在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等问题,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2014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场馆新建或扩建中,我们应着眼未来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以超前眼光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留有足够的后发空间,保证场馆面积、设施、功能、布展在几十年后仍不落伍;对社区、村镇的文化设施应坚持建管并举,保证建成之后有专人管理、有资金维护、有功能提升,发挥出优质持久的服务效益。
要发展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变“独角戏”为“群体舞”。近段时间,每逢周末我们常会看到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与各局委、群众团体、事业单位联合举办的广场文化活动,每周突出一个主题,由各举办单位负责组织和编排节目,丰富了群众的周末文化生活。这是一个有益尝试,使过去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由宣传文化部门唱“独角戏”,逐步转变为各单位共同举办、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体舞”,既提高了节目质量,又宣传了各项工作。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挖掘和共享多方位的文化资源。开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为发展多元化文化服务提供了“富矿”。我们要通过政府采购、企业赞助等方式,组织国有文艺院团、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志愿者共同进行公益演出,多进社区、村庄、厂矿、工地、校园演出,为群众送上高质量的文化惠民大餐;通过项目补贴、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建设民办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场所;引导文化产业项目植入免费文化服务内容,让群众更直接分享到发展文化旅游带来的“红利”;积极发挥我市文物、非遗、古籍和收藏较多的优势,结合举办菊花文化节、世界客属大会等重要节会,开展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展演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群众绽放出璀璨的文化名城魅力。
要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更快捷的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有利于解决当前制约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满足群众在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需求。近年,我市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在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机制建设等方面亟待加强。我们应结合建设我市政务网络云平台计划,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研究和设计,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努力建设“网络图书馆”、“网络博物馆”、“网络剧场”、“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方便快捷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将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刊、报纸、图片、文化信息、文艺作品音(视)频等,分发推送到基层,实现全市用户对资源的统一搜索和主动获取;在提供资源服务的同时,采集用户的个性化行为需求和数字资源使用信息,从而掌握舆情信息和文化需求,引导全市的网络文化资源投放和服务侧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左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