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为发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引擎,国家近期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主要包括:《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工信部部长苗圩称,此次扶持政策力度空前,含金量极高。总的来说,新政规范了相关市场的竞争,促进消费,以此来为新能源市场打通“任督二脉”,或者能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明壮大方向。
免征购置税 消费者可省万余元
日前,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公告称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是继加大补贴力度、给予牌照优惠政策、加快充电桩建设后,又一重磅利好政策正式落地。据了解,购置税免征惠及面相当广阔,不局限于自主品牌,还包括特斯拉ModelS、宝马i3等。免征车型上也进一步放开,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也能享受这一待遇。
据汽车业内人士了解,按照相关税收政策,享受购置税免除车辆将最低减少购买成本8.55%。购置税计算公式:购置附加税=购车款/(1+17%)×购置税率(1.6L及以下为5%,其它为10%)。1.6L排量以下车型可减少购车成本约4.27%,1.6L排量以上车型可减少购车成本约8.55%。目前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国产纯电动汽车,多数处在15-30万的这一区间。除去中央补贴和地方补贴后,大多数汽车的售价在十余万元。根据税率公式粗略计算,当车辆购置税被减免后,购买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将可以节省万余元。从使用成本角度来讲,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车的成本都比用汽油低得多,且更环保。购置税的免除较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将较大地促进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对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税务总局通过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实施管理。据悉预计原来存在的地方目录或被废止,由中央政府颁布的统一目录进行管理,《目录》将于8月底出台。
公务车采购先行 点燃消费信心
新政对政府公务车的采购也制定了指令性标准。日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了《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新增或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同时明确“采购新能源汽车扣除补贴后不能超过18万元”。这也意味着将政府采购的范围划定在了自主品牌。在不考虑价差的情况下,按往年1000亿元的公车采购规模,以30%新能源汽车定额计算,每年将有上百亿元的公车份额划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各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这30%的份额,相当于一笔现成的由政府买单的订单。公车采购的天平真正向新能源汽车倾斜,无疑是随了车企的愿。车企不再担心有投入但是短期内没有回报的问题,政府的大手笔至少给了他们“保底”,让他们有底气和勇气继续投入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从某种层面来说,公车采购30%最低比例的利好虽然看起来只是给厂家带来了实惠,但是公车采购对于市场的示范效应才是未来驱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真正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同时,“官车”效应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刺激新能源车销量。之前一直作为官车代表的奥迪系列,因为笼罩着官车的光环,销量一直遥遥领先。新能源汽车日后作为官车,必然也会得到大家的瞩目,扩大知名度,那么打开市场,销量逐增也势必会顺理成章。
打破地方垄断 消除市场壁垒
翻看新政条款,新政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的改善的确大有裨益。
一直以来,很多大城市都奉行着带有强烈地方保护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均制定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地方推广目录,不在目录内的产品和企业难以得到政府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对充电标准没有统一,各地有着不同的充电桩制式。这些都限制了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形成强烈的地方壁垒,不仅阻碍了车企的积极性,还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进而影响了消费。
“政策最大的亮点是明确破除地方保护。”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各地方政府“小目录”盛行的情况下,企业的推广很难进行。这一情况随着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而改变。《意见》提出要“破除地方保护,统一标准和目录”,要求各地“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能要求车企“本地设厂,采购本地生产的电池、电机等零部件”等,也不能阻碍或变相限制“外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进入本地市场”。这就一定程度上禁止了地方出台“本地化”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有助于打通全国市场,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除此之外,《意见》打通竞争脉络的另一项措施是,提出要“制定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和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科研生产”,这被解读为,新能源汽车将制定明确的准入门槛,而外资跨国车企将被允许更大程度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也就意味着,来自外资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将逐步进入中国,可以进一步丰富新能源产品种类,促进生产企业产业链条的形成。
文/宋发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