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北京:
千粒“文化种子”在基层生根开花
本报驻北京记者 丁 杨 □ 王佳茹
8月9日,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2014“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第三期培训班结业仪式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行,随着第三期435名学员顺利结业,北京市“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历经3年圆满收官。
“这几天参加培训的收获很大,我学到了5套舞蹈。现在特别想赶紧回去,带大家一起跳舞。”石景山区金顶街道的邹丽婷培训后感触颇多。 2011年10月,为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业务技能,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北京市文化局启动了“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3年来共开设了3期培训班,累计对来自北京市16个区县的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进行了舞蹈、戏曲、合唱、指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这些学员们回到社区后学以致用,成为了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不仅丰富了社区和农村的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也在北京市16个区县种下了千粒文化种子,为北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表示:“基层文化队伍是文化部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直接承担者,是组织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力量。目前,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要把一流硬件设施用好,让百姓真正受益,就需要打造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素质好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与先进的硬件设施相匹配。”
“去年的舞蹈培训班一结束,我就感觉自己在编舞上更有自信了。这一年来不断有新的队友加入,我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编舞。经过在排练中的磨合,舞蹈队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来自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的杨阳说。参加培训后的她带着街道的舞蹈队参加了十几场演出,包括东城区品牌活动“鞭打春牛”立春日文化活动、中国文联举办的“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主题活动。如今的杨阳俨然成了社区的“知名”编导,连周边的舞蹈队也会慕名来请教。
密云县鼓楼街道阳光社区的张凤桐已经连续参加了两届音乐班培训,曾是音乐老师的她现在是所在社区志愿者合唱团的负责人。“去年培训完,我们组织合唱团到公园和乡下进行了更多的演出。要把培训的实际意义发挥出来,就要努力带动更多人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这次,我想把如何吹葫芦丝、识简谱乐谱等基础性的知识总结成一个教学范本,带回去给社区群众。”
“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作为北京市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开班之初就制定了“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的原则。3年来,北京市文化局不仅邀请了专业院校的艺术老师给学员们上课,歌唱家戴玉强,词曲作家印青、董冬冬,合唱指挥家孟宪斌等也先后为全市文化馆声乐干部、词曲干部、基层合唱指挥员们做了专项培训,同时根据学员们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安排专业课程,再通过这些学员把专业知识带回社区、农村,在群众和专家之间架起了一座艺术教育的桥梁。
除了以“千名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工程”为主体的创新文化服务配送方式以外,为了加快实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今年,北京市文化局还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服务配送、公益演出服务配送工作方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在建立全市文化馆服务配送体系上,统筹协调本市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室)资源,搭建全市文化馆服务配送平台,建立起了以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为中心的龙头馆,根据全市各区县文化活动特点和基层开展工作的实际需求,与16个区县文化馆形成了人才互动的机制,大大扩展了基层培训空间,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基层文艺骨干。
“第一轮的3年培训任务已经完成,为了壮大群众文化队伍,完善培训工作网络,未来3年,预计每年将培训1000名基层文化骨干,并要通过他们,把在培训中学到的好招、妙招带到群众身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首都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陈冬表示,北京市文化局下一步将着重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改善一部分基层文化干部不懂使用设备、不会组织活动、不熟悉业务的现状,为各项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实现服务基层和群众提供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