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报驻广西记者 冯钰珊 实习生 冯永宇
“大家要认真排练,上次老师培训说,动作表情都要到位。”进入8月,又逢夏种农忙时。傍晚时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仙回瑶族乡大中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大中村文艺队长周泉刚干完农活,就忙着组织队员进行排练。
大中村文艺队是一支长期活跃在昭平各乡村的业余农民文艺队,平均每年开展演出30场左右,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村里的“文艺轻骑队”。但周泉告诉记者,文艺队的28名队员都是业余的,缺乏专业知识,大家在剧本创作和表演时经常遭遇瓶颈。
7月底,恰逢广西群众艺术馆在昭平举办“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培训班,针对小戏、小品的创作和表演进行现场辅导培训。文艺队的骨干成员周林参加培训后深有感触:“老师针对剧本创作时如何把握矛盾的时机和技巧进行了传授,并结合学员自己创作的《广场舞之恋》等具体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表演,让我产生了不少灵感。” 运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大中村文艺队对正在排练的新小品《租个哥哥给爸过年》进行了再加工,使其更为出彩。“9月,这个节目将代表昭平县,参加贺州市一年一度的‘优秀村屯文艺队文艺汇演’。”周林说。
“以前,农村普遍比较穷,大家参加文艺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现在生活好了,大家迫切地想接受好的培训指导,创作出好的作品,登上更大的舞台。”广西群众艺术馆戏剧曲艺部副主任韦佳说,今年,广西群艺馆收到自治区14个地级市及县、乡镇、村逐级上报的“三区”人才培训需求112项,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舞台美术等。
“培训就是要把知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并使其产生实际作用。”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罗征表示。今年以来,广西群艺馆按照“细化分类、按需供给,点对点送培训、逐项攻坚”的方式,把各地上报的“三区”内容分成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文化管理等八大专业类别的培训,并细化出歌曲创作、舞蹈编导、剧本创作等22个培训方向。这种“菜单式服务”使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目的更明确。
依靠广西日益完善的区、市、县、镇、村五级群众文化网络架构,今年5月,广西群艺馆走进河池市金城江区,由群艺馆派出师资,河池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协调人员,首次以“合办”的培训模式在河池金城江文化馆举办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金城江区培训班。短短5天,培训班就吸引了河池上百名各文化馆(站)的文化业务骨干及村屯文艺爱好者。
除了合办模式,广西群艺馆针对各地的软硬件设施和培训服务的需求,探索设计了“独办”“委托独办”的“三区”人才培训模式。“培训活动的需求量多,就意味着各种投入也随之增加。广西各地的场地、师资、培训资金等资源普遍有限。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才能科学有效地送培训。”罗征说。
通过这3种模式的推进,培训班、挂职学习、实地指导等“三区”培训活动在广西各城乡间遍地开花。有着十几年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的桂平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志文在区群艺馆进行半年的挂职学习后,参与策划了广西“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主持人大赛等群文活动。西林县那劳村业余文艺队的编剧苏瑞想参加了自治区级的戏剧类培训班,7月初,他新编的壮剧节目《驮娘江故事》在西林县“千团万场”群众文艺汇演地方戏剧比赛上获得二等奖……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广西群艺馆已开展“三区”人才培训专项工作近70项,培训学员500多人。下半年,群艺馆除继续进行常设的公共文化免费服务项目外,还将走进罗城、三江等地开展40余项“三区”专项培训工作。“通过‘三区’人才培训计划,社会、学校等更多的群文专家资源将得到整合,成为‘三区’工作得以长期开展的科学保障。”罗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