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为了响应毛主席植树造林的号召,1974年5月14日,54名沙乡姑娘和来陕北插队的女知青们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植树治沙,当时,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8岁,用她们的话说就是“每种下一棵树,就像是充实了一段人生空白。”自从治沙女民兵连成立以来,先后在册的女民兵共有300多名。当时的革委会主任为治沙连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防护连”。
近日,笔者走近当年的“长城姑娘治沙防护连”,挖掘长城铁姑娘背后的治沙故事。
长城姑娘——“赤脚医生”贺莎莲
今年60岁的贺莎莲是来陕北插队知青中的一个,当时女知青中有9个都是“赤脚医生”,能进治沙连的只有一个,贺莎莲便是那个幸运的姑娘。自从来到治沙连就当起了连队的卫生员和文书。很快,其余的沙乡姑娘也陆续来到了治沙连。
回忆起1974年刚来到治沙连的情景,贺莎莲不禁感怀“刚到这里的时候,大风随时都能将姑娘们亲手栽下的树连根拔起,没有营房,一觉醒来,帐篷有一半已经被沙子盖住。最开始连队里的伙食都靠姑娘们从家里背粮,一年后,姑娘们已经能种粮食自给自足了。吃住的问题解决后,最为长久艰苦的任务也就开始了,防沙治沙最主要的就是种树,治沙连的姑娘们开始了漫长的种树之路。浩渺无垠的毛乌素沙漠,常年干燥又刮着狂劲的风,头顶上炙热的太阳和早晚强烈的温差一开始让姑娘们难以承受。”为了防止刚种下的树苗被沙子掩埋,治沙女民兵们扎了一排又一排柳树抵挡风沙,但细小的幼苗依旧会被狂沙覆盖,她们就再去种,想办法保护。
白天种树,晚上的时光也不能浪费。以前,连队里认识字的姑娘不多,于是连里义务办起了夜校,教大家识字。夜晚,大家围坐在煤油灯旁,用小棍在沙盘上写写画画,从自己的名字到身边可能接触到的物件,一笔一画地写下。晚上睡觉前,再在肚皮上或者手心里写一遍今天学的字,才心满意足地睡着。后来连里有了纸,贺莎莲和其他识字的女民兵还利用这些纸编成了一册《农民识字课本》。整个冬天,治沙连里能歌善舞的姑娘们将连里的事迹编成节目排出来,到周围64个生产队演出,宣传治沙精神,在乡亲们中获得了极大反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补浪河乡,几乎所有的年轻姑娘都来过治沙连,年纪最小的刚满14岁,到了结婚的时候,才能回家。
长城姑娘——第二任连长席永翠
1974年,治沙连成立时,只有18岁的席永翠在家里哭着、闹着成为第一个自愿参加治沙连的女战士。她治沙栽树是一把好手,许多树苗都是经她手起死回生的,成了连队离不了的“女把式”。
席永翠从小生活在补浪河乡,她深刻感受到黄沙给乡亲们带来的危害,小时候一觉醒来,黄沙埋了庄家,沙子堵在门口连门都开不了。去了治沙连,不叫苦、不叫累,一心只想好好干一场,让4000多亩沙漠变为绿荫良田。
席永翠回忆说:刚到治沙连的时候,她们的口号是“白天大干、晚上夜战”,每天干活16个小时左右,住宿条件极度艰苦,48个姐妹,分为6个班,每8个人住在一个“柳把庵”里面,每人仅有一尺的床位。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姐妹们排着队、唱着歌、拿着铁锨、扛着枪。
那个年代村里的姑娘都结婚早,自己治沙8年直到26岁才结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时的“大龄剩女”。今年59岁的席永翠,在后来的日子,经常梦见在治沙连干活、唱歌的场景,也会时常回想起姑娘们那个时候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在那里流过的泪、流过的血、流过的汗。1979年,席永翠作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三八红旗手”,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颖超等领导人亲切接见。邓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与沙漠搏斗可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呀!席永翠坚定地回答:“等我老了,就把孩子送去治沙。”今天席永翠兑现了当年的庄严承诺,先后把家里5个人都送到了原来自己治沙的大水湾。
长城姑娘——第三任连长贺利娥
贺利娥高中毕业后,18岁插队去了治沙连。刚去的时候,4000亩沙漠、不毛之地。
贺利娥说,这么多年过去,治沙连是自己最难忘的地方,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治沙连挖掘水井,打水井。当时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开垦沙漠造地种田,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治沙连决定打机井,大水湾处处是沙,可是找不到一点能做水泥管所需要的沙子。当时打水井用的水泥公社提供,沙子和碎石子自己解决。1977年秋天起,为了打井连队40多个姑娘背着铺盖口粮走了40多里路,来到内蒙古境内,借宿他乡,每天天不亮吃一顿饭、天黑了吃一顿饭,扫了一个多月沙子。到了寒冬腊月40多个人又组织了20辆架子车,每车装上四五百公斤的沙子从无路的沙漠里深一脚浅一脚往出运沙。当时的天气极度严寒,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下,姑娘们又没有好的防寒措施,汗水夹杂着泪水不停地往下掉,那么冷的天,却又那么热。姑娘们都不敢歇息,记得很多姑娘当时手都冻破了,停下来的时候有人去上厕所,回来冻的连裤带都扎不了,其他人帮忙扎裤带。打9口井所需的沙子在严寒的大漠里40多个人又整整拉了一个月。那年过完年春节两三天后,组织大家开始正式打井,连队抽出20几个人,用水泥、沙子、石子做成模子,然后自制成水泥管,用磨一样的钻,24小时三班倒,没日没夜重复劳动一个多月,9口水井终于打好了。当第一口井出水的时候,姑娘们哭着、笑着、欢呼着。
贺利娥觉得治沙连的姐妹们是最可爱的人,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撑,虽然很多姐妹们没什么文化,但道德水平极高,治沙连的姑娘们阐释了一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
长城姑娘——第五任连长肖翠丽
肖翠丽是1978年18岁去的治沙连,1979年当上了治沙连第五任连长,在治沙连一呆就是五年半。
她是治沙连第一个开扶手拖拉机的姑娘。农忙期间,机械没人干得了,她就自己学会开手扶拖拉机,翻地拉麦子。记得有一回,在发动拖拉机时,手摇把因为没劲转不动,反过来打到自己的脸上,当时就流鼻血,两眼直冒金星,头晕了好几天。
当时连队种地需要肥料,自己就去山上拔一种叫牛心秧子的草当肥料,这种草生长在沙漠及河边或荒山坡,这种草茎叶皆有毒,但其花粉无毒,是优良的蜜源植物。民间用于止痛、杀虫等。这种草腐蚀性极大,拔的多了,两只手都破了,又痒又疼,连筷子都拿不起来,后来听人说用动物或者人的尿液抹到手上可以治疗,肖翠丽就用尿液抹手,一段时间后手终于好了。
肖翠丽说在治沙连五年半的生活工作中,过年的时候因为要照顾连队的猪、羊牲口,连续三年都不曾回家,虽然想念家人,可是大年夜抱着刚出生的羊羔围着火炉烤暖的时候心里也是暖暖的。
到如今,40年过去了,沙漠作证,树木作证,姑娘们用她们稚嫩的双手筑起了沙漠洲,在姑娘们的带动和影响下,榆林军民以治沙女民兵为榜样,进行大规模的植树绿化,使昔日沙进人逃的补浪河成了农、牧、工、商贸共同发展的园林化小镇。几百年没有被降服的沙魔在一群年轻姑娘面前败退了。中国女民兵,用她们的智慧和心血,创造出了令世人震惊的奇迹。文/图 朱丹 本报记者 越奋刚 苗嘉诚 韩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