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右上角的佛塔和僧众,在迎接张骞进入大夏。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绘制的张骞出西域,一次伟大的外交事件,被演绎成了一处佛教故事。
西部网讯(特派敦煌记者 敬泽昊) 汉武帝从匈奴缴获了两尊金人,供奉在甘泉宫却不知道为何方神物,于是派遣张骞出使大夏一探究竟。张骞回国后报告,说大夏国旁边有个国家叫身毒(今印度),崇尚佛教,而这两尊金人就是佛像。
这个足够混乱,足够“狗血”的故事,可不是什么小说情节,而是《魏书·释老志》的记载。而它的“连环画”版,则在初唐时期,被画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之上。
古人也玩“穿越”
这组壁画绘制于初唐时期,共分为三组——汉武帝礼拜甘泉宫二金人像,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和张骞抵达大夏国。
张骞通西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此无需赘述。而甘泉宫的金人,是霍去病缴获的战利品,在《史记》中多次提及。至于大夏,张骞确实去过,在他后来给汉武帝做的报告中,也提到了“身毒”这个国家。
但后来的人却对这三段史料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于是便有了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个看起来很“穿越”的故事。而第三组图中的佛塔和僧众形象,则很好的呼应了文字的记载。
将创作这个“穿越”故事的人放在现在,应该会红过于正吧。
“名人效益”传教
最流行的观点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但直到元代,它才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的第一宗教。中间这百余年间,为了弘扬教义,扩大在信众中的影响,佛教徒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在初唐时期,佛教排在三教末位。为了改变这样的尴尬境地,敦煌的佛教徒们,便将汉武帝拜佛像,派张骞出使大夏“问佛”的附会传说,与其他许多真实的佛教故事一同绘制在了第323窟之内。
“第323窟的设计者和绘画者‘宁可信其有’,虚实结合,把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提前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借‘名人效应’,把问佛名号的神圣使命赋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中西交通的开拓者、具有‘凿空’西域之功的张骞身上……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敦煌的佛教洞窟中,供人、供养、观瞻、学习,以使其达到弘扬佛教的目的。”
以上是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文献所副所长沙武田的分析,而这或许就是古人玩“穿越”的真实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