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汪晓曙:应有更多机构关爱支持年轻艺术 家 皮道坚:艺术 院校根本问题在行政化
“自今日起,我自愿放弃在天津美术学院就读的权利,且不再接受任何中国体制内教育,以示对当今教育现状的失望。”日前,天津美院学生李宝玖的短片《走进天津美院》引起热烈关注,作者以主动发出“退学声明”的激烈对抗方式收尾,在高教扩招、艺考火爆、就业困难等复杂背景上写下了大大的问号和感叹号。
美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到底如何?到底还有多少学生毕业后还在坚持创作?整个社会到底有没有对优秀的年轻艺术 家给予充分的扶持?新快报收藏周刊对此提出发问。
小洲村年轻艺术 家不停地搬家
广州美院昌岗校区周边、小洲村及小洲艺术 区、伍仙桥社区目前是广州三大年轻艺术 家生活及活动区域。日前,收藏周刊记者前往三个地方实地走访,发现年轻艺术 家生存及创作状况堪忧。
广州美院昌岗校区周边遍布了大大小小的面向艺考生及儿童的艺术 培训机构,大多年轻艺术 家靠给培训机构代课谋生。小林是广州美院油画系2007届的本科毕业生,在礼岗路某社区已经蛰伏了整整7年的时间,为了维持生计,且又不愿放弃创作,便逢周末去兼职代课,课酬费每小时不到100元。“这只能勉强够吃够用,够买绘画材料,作品又不是那么快卖出,三五年之内能够买房只能是设想。”小林表示,他的10余位同学都是过着这样的生活。
小洲艺术 区自2010年开始运作以来,已经建造了120余间工作室,其中年轻艺术 家占了近半。据艺术 总监陈乾介绍,年轻艺术 家在这里设工作室并不稳定。“能坚持四年的几乎没有,都在不停地搬家。”据其介绍,目前小洲艺术 区尚未对年轻艺术 家进行包装与推广,主要还是以收租金方式维持运作。
伍仙桥社区十年来经历了“几代人”以及多个艺术 团体的坚守与努力。这里一栋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远看像工厂区,却鲜有人知这里也是艺术 家的乐园。从早期的“大尾象工作组”成员林一林、陈劭雄、梁钜辉等,再到“湖北新波普艺术 ”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邦耀,“卡通一代”主要人物江衡等,均共同或先后在这里探讨过艺术 。而现在,这些声名鹊起的艺术 家已经先后去往全国各地。目前驻守在这里的主要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分别有黄海清、李旭彬、刘奎纬等十多名自由艺术 家,多以给培训班代课谋生。
探讨
1 院校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本期收藏周刊受访的年轻艺术 家中,对美院教学均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期待。其中,美院教学引导、激发学生创作力方面远远不够,美院老师忙于自己的创作而对学生照顾不多成为反映最多的批评意见。
广东美协副主席、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汪晓曙对于美院毕业生所反映的问题表示完全认同。“老师首先是教书育人,但目前美术院校的老师的的确确责任心远远不够,至少没有我上学那个时候老师们强。大多数老师都在想成名成家,或者卖画谋利,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的创作上,势必影响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对此,他强调老师的一言一行关系学生的一生,老师应该重拾“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
著名评论家皮道坚则认为美院教学最可怕的问题及所有问题的根源在行政化。“所谓行政化就是非专业的力量参与专业的教学”。皮道坚建议,只有去行政化以后,专业的结构才会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节,就业状况才会逐渐合理化。
2 社会扶持到底在哪里?
“目前,整个社会系统对刚刚毕业的年轻艺术 家几乎不存在有实际意义的扶持。”在汪晓曙看来,尽管画院等专业机构也开始逐渐关注年轻艺术 家,比如广东画院成立了青年画院、广州画院也牵头成立了“青苗计划”,但覆盖面毕竟非常有限,且多是支持那些已经有所崭露头角的艺术 家,做的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非“雪中送炭”。对此,他建议,应该有更多的官方机构拿出更多的精力与资金关注那些徘徊在基本生活线上的年轻艺术 家。
汪晓曙同时注意到民间艺术 机构在发现、推广、扶持年轻艺术 家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有成效的建树,多是抱着短线的功利心态。
新青年艺术 基金发起人陈定中则认为,目前人们对艺术 品的认识度、接受度还远远不够,也是造成大批年轻艺术 家很难找到出路的一大原因。
编辑: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