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记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王录俊

2014-7-28 10:53:00  来源: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记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王录俊

  本报记者 韩秀峰 通讯员 王安院

  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

  他,一个学农的大学毕业生,一个工作23年的普通干部,一名平凡的共产党员。

  他,16年间改变了25万亩土地,使亩均收益从千元跃升到几万元,6万家庭20余万群众由此踏上富裕路,乡亲们封他为“活财神”。

  他,就是现任临渭区果菜局副局长兼临渭区葡萄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王录俊。

  让农民也能土里刨金

  王录俊1991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后,先在临渭区农牧局多经站工作,1998年转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办公室,也就是这个岗位成就了他日后的辉煌。

  1998年8月,在一次与天津科技人员的交流活动中,王录俊得知由美国引入我国华北等地的红提葡萄是国际市场最具有竞争力的鲜食品种的信息,他便四处寻找,终于在渭南市场上看到了,一问价,20元一斤!王录俊吓了一跳,旁边摆的本地葡萄只卖5毛钱,差了几十倍。惊诧之余的王录俊后来得知,红提葡萄不仅穗粗粒大糖量高,而且果肉硬度大,便于储运。他想,如果能引到本地,种植效益一定也不差。

  说干就干!他到西安找相关专家探讨,不料却是兜头一盆凉水:这品种不耐寒、易日灼,还有病虫害,不适宜在渭北地区栽培。

  然而,不是所有的激情都能被凉水泼灭的,何况是学有专长的不轻易服输的关中汉子!

  先试再说。1998年11月,王录俊筹借了5万元买回5000株美国红提葡萄苗子,说服了渭河北岸、距渭南市区30公里的下邽镇见庄村7户乡亲,在第二年3月,建起了20亩葡萄园。

  从此,王录俊骑自行车、坐公交,穿梭奔忙于渭河两岸。白天下地观察,晚上查阅国内外葡萄资料,潜心钻研,常常几天不回城,吃在地头,住在村里。

  寒来暑往,与葡萄两年的相守,两年的耕耘,王录俊终于等来了收获。2000年,见庄村7户果农种植的红提葡萄首次挂果,亩收益5000元,第二年亩达到1.5万元。

  2014年6月27日,烈日炎炎,记者一整天穿行在沃野般的渭北平原,淹没在万顷绿浪丛中,垂涎在那一串串青翠欲滴、挂满枝头的葡萄架下,千般激情壮怀而来……

  在见庄村,记者见到了当年毁麦种葡萄的4户村民:村支书王宁州、村葡萄协会会长袁县龙、市人大代表王淑霞、老村主任程金平。如今的他们,家家收入过百万,家家盖有二层楼,家家都有小汽车。

  在村委会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块镇村合立的“功德碑”,辑录下了背面的文字:

  袁水龙同志,生于1952年农历六月二十,1975年入党,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红提葡萄协会会长。2005年农历七月三十,在为村民销售葡萄中,因日夜奔波,劳累过度,路上避车时不幸遇难,享年54岁。水龙同志任支部书记期间,为了改变全村的贫困面貌,引进种植红提葡萄,连片建起20亩红提葡萄示范园……见庄村被省农业厅命名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被省人事厅授予引智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如今富裕起来的见庄人,饮水思源,惦念致富带头人袁水龙,自觉捐资,勒石立碑,以昭示其功。

  垂立碑前,记者沉思良久。

  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并不是谁专用的话,幸福的生活也需要奋斗,农民也会有牺牲,农民的牺牲同样让人感怀。

  用科技激活脚下的土地

  世间事,从来就鲜有一帆风顺的,何况是一场攸关土地与农业的革命。

  虽然种植成功了,但专家当初的断言也在葡萄生长过程中未能幸免,葡萄被灼伤,枝秆被冻死的现象终究还是出现了。群众在观望,推广普及工作举步维艰。

  王录俊实地探究,钻研苦思,反复实践,冬天他把葡萄枝秆埋在土里,破解了惧寒冻死的难关,他又摸索创新出“Y”形架和“三带”整枝架型的栽培术,不仅能使葡萄成形快、结果早、品质好,还能达到丰产稳产,克服了葡萄被灼伤的难题。

  王录俊还通过实验进一步指导果农通过疏穂疏粒把产量控制在四五千斤,不仅提升了果质,也保护了树的体质。

  难题的接连攻克引来了群众的围观和跟风,葡萄种植面积从见庄村向周边迅速扩展,七八年间已达到五六万亩。为民寻求致富路子的各级公仆也因势利导,2009年,临渭区出台决定,建设渭北葡萄基地,已成为果菜局副局长的王录俊被派往下邽镇专抓葡萄基地建设。

  随后他主持制定了全区葡萄基地建设规划,建起了标准化葡萄示范园。全区葡萄种植面积2010年跨过10万亩,2012年又翻了一番。

  王录俊一边抓建设,一边搞科研,对出现的问题全力攻克。2009年,从外地参观回来的王录俊做起了设施避雨栽培示范,显著减少了雨水直接落在葡萄树上引起的病害发生率,使葡萄的喷药量一下子减少60%以上,既大幅减少了成本,节省了劳力,还提前了成熟期,降低了果品农药残留量。

  为科学引导葡萄产业发展,规范果区栽植技术,王录俊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管理经历,参照国家有关无公害食品标准,编制了《关于建设绿色葡萄长廊暨十万亩优质葡萄基地的规划》,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红提葡萄露地栽培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红提葡萄产地环境条件》等标准,这一标准综合体已被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市的标准公开发布。

  运用现代科技,王录俊激活了土地,改变了土地,提升了土地,使土地出金流油。

  2012年,临渭区葡萄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葡萄研究所应运而生,王录俊出任所长。

  把个人价值揉进乡亲的幸福里

  有些专家是唯利的,王录俊却是为民的。除去专家的称谓外,他还是一名共产党员。

  16年来,王录俊往来奔波于田间地头,抓调研,搞培训。他倡导并组织了“临渭葡萄大讲堂”,聘请专家定期为果农进行培训。

  十多年来,他为果农授课300多场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通过他手把手技术培训指导,下邽镇就有3000余人熟练掌握了葡萄栽培管理技术,成为土专家。

  针对现在农村务果的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王录俊创新推行了果树周年管理“傻瓜技术”,通过每月深入果园调查,制定出每一阶段的栽培管理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印发给果农,果农依此实施管理,有效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有效对接。

  他还指导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实现果区与市场的对接,三贤友帮合作社是2008年创办的,规模已达1万亩,现在是国家认定的“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基地”。像这样的大小合作社全区已有640家。

  为着未来的调整优化,王录俊去年又引进国内外新优葡萄品种70余个,建成了陕西最大的鲜食葡萄种质资源圃,成为后续发展的宝库。

  十余年间,葡萄种植在这里从7户发展到6万余户25万亩,总产值超过20亿元,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葡萄,像一串串宝石,一道道风景,摇曳在渭水北岸。

  王录俊,这个扎根于家乡泥土中的大学生、共产党员,十几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把葡萄连同自己为民富裕的信念一同种进他深爱的黄土地里,用汗水把个人价值揉碎渗透在乡亲的幸福里,融化进葡萄架上的硕果里。

  他月薪不到1200元,却收获了许多东西:市政府科技推广一等奖,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省“农业科技110”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渭南市人大代表,2014年首届“最美渭南人”。乡亲们评价他:引进了一个品种,发明了一个架型,制定了一个标准,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6月27日,在离渭南40公里的官路镇官路村,记者走进秦风绿园葡萄园,两排日光大棚蜿蜒排列,有100多棚,径直走进一棚中,一行一行的葡萄树矗立期间,一串一串的葡萄挂满枝头,正在采摘的务工者拿起一串葡萄告诉记者,这一棚能产四五千斤,这一串就一斤多,这几天一斤葡萄的批发价是25元。


编辑:秦人
关键词:王录俊 葡萄种植 1975年 避雨栽培 葡萄品种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KeyWxiangguan]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