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随着榆林市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导致偏远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壳村”。“空壳村”的出现给榆林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社会事业、计划生育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2013年9月底,我市常住总人口为347.9万人,流出人口137.5万人,农村留守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0%。对此,我们对农村“空壳村”人口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空壳村”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规模涉及5县10乡(镇)10村,总户数1740户。在户籍人口4282人中,在家常住人口为954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2.3%;流出人口为3328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77.7%。在常住人口954人中,长期留守在农村的人口为469人。大多以举家迁移、青壮年外出务工为主,留守农村的育龄妇女和儿童较少,留在家中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和无外出劳动能力的人。长期流动人口从不参与务农活动,农村土地荒芜或者承包出去,其中二成以上已经购房打算在外长期居住。10个村的村级公路均可通车,5个村通了自来水,4个村饮水为井水,1个村已无人居住,10个村均通了电,其中村中手机信号已经全部覆盖,7个村无村级卫生室。10个村中均没有幼儿园和小学,适龄上学儿童有372人,其中辍学在家有2人。这些村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为1718人,参保率为87.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14人,参保率为93.7%;参加农村低保401人,参保率为93.5%;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88人,兑现率为89.8%。2个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余8个村均无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年收入2011年为3953元,2012年为4440元。有育龄妇女1183人,其中流出1059人,流出育龄妇女占户籍育龄妇女总数的89.5%。在流出的育龄妇女1059人中,已婚育龄妇女737人,其中重点“三查”对象352人,占10个村已婚育龄妇女重点“三查”对象的92.9%。
“空壳村”成因
农村发展层面: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随之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为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可行性空间。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基本还是过去的传统方式,无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使得农民逐渐对土地失去了信心。从调查的10个村看,虽然村级组织基本健全,但都是留守老人兼任,基本不发挥作用,更无从谈起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通过对流入到神木县大柳塔镇的流动人口调查,人均年收入为2.6万元,远远高于在家务农收入。教育和卫生资源配置的缺失,农村适龄儿童上学困难;老百姓看病难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城市发展层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在神木县调查情况来看,调查30户整户流动人口,其中个体经商19户、务工11户。这些人在现居住地的人均年收入为2.6万元,其中有2户在现居住地已经购买了商品房。较高的经济收入,良好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和教育质量,以及近年来推出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为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生活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使农村人口离开家乡流入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二是二元户籍限制门槛降低。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使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
“空壳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流,大量土地闲置,部分村庄若干年后会荒废到无人居住,生存环境逐步走向衰败,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村中干部老龄化,没有活力和闯劲,也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村级组织形同虚设。在“空壳村”中,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人,他们留守农村既要做家务又要下地务农,生活负担很重。留守人口得病后不能及时得到医治,老年人去世后难以下葬,部分住宅破旧老化,村中道路无人维护,垃圾无人处理,村容村貌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