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秦蜀古道路线示意图 |
秦蜀古道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起点在古代长安,终点是现在的四川成都。2010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川、陕两省共同启动了秦蜀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专项工作。
秦蜀古道作为连接古代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历史通道,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存在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代交通要道。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的历史遗迹具有极其重要的科考价值。
2010年,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川、陕两省共同启动了秦蜀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专项工作。但往日车辚辚、马萧萧的古道已淹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无论是文献甄选还是实地考察都给文物工作者们提出了一道又一道难题。
1 千年古道的神秘面纱
李白曾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生动地形容蜀道的艰险。蜀道,即为秦蜀古道的简称。秦蜀古道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其起点在古代长安,终点是现在的四川成都。蜀道全长约4000公里,分布于陕、甘、川三地交界的秦岭、巴山等地势险要地段。由于经过地区地形复杂和历史变迁,因此蜀道并非简单的一条道路,而是由七条主要通道组成道路网,其中70%的遗存分布在陕西境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蜀道承载了多样的功能与特性,在交通、军事、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道路文化遗产,以线性文化遗产来诠释,蜀道道路及沿线的遗存丰富,遗迹、遗址众多,其所涉及的内容除了道路本体、关隘、寨堡、桥隧外,还涵盖了寺院、石窟石刻、城镇、自然景观及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包容了文化遗产本体、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综合概念。
在分布于我省的长达二千余公里的蜀道沿线,道路及沿线遗存数量众多,类别丰富,有栈道遗迹、开凿的路面遗迹、兵站和驿站遗址、碑碣、城址、建筑遗址、墓葬、寺院、城镇和其他等。以古道秦岭南段陕西境内的遗存为例,仅目前野外调查的栈道遗迹数量初步统计就有二三十处。
道路本身所有的遗存都真实表达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而且遗迹保护较好,清晰构筑了道路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景观,内涵丰富,研究充分,史籍记载明确,历史沿革清晰。沿线众多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文化遗产,都完整地保存着其历史环境面貌,为历史文明提供了见证。现代研究及考古调查又陆续揭示其内涵,使遗迹面貌和规模有着完整的体现。
据省文物局文物处负责同志介绍说,在古代,秦蜀古道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其他古道所无法比拟的,在巩固地区文化、政治稳定等方面,蜀道是一条具体载体,其对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意义重大。蜀道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特别,为“两山隔三盆”地形,这种体系别处没有,其沟通了秦蜀两大体系、两大文化,因此其意义非凡。蜀道线性路线清楚,道路本体及沿线遗存丰富、线路清晰,在申遗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蜀道线性路线最有可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 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
“对于秦蜀古道的申遗的基础准备工作我们是从2010年开始的,首先要做的是收集、筛选、甄别史料。作为古代一条国家级大路,相关重要历史文献内容中涉及蜀道的记载书目众多,达几十部,二十四史中也不乏记载。还有大量的道路沿线的地方记录、县志、游记、笔记等等,出土文献也有一些,如竹简中的《居延汉简甲乙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此外,蜀道沿途遗存的摩崖石刻、碑文、墓志等也提供了详细的研究资料。但这些文献中对于蜀道的描述大多是零星、粗略、笼统的,而我们实地调查文物遗迹时需要准确地确定文物地理位置,文献的记录需要我们实地的发现与核实,困难依然很大这给我们在进行实地对照时增加了很大困难。”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全程参与了秦蜀古道的申遗工作,她说:“整理史料之后,就是实地踏查。秦蜀古道70%的线路分布在我省,大约有2000多公里,基本都位于秦岭山区,目前这项工作我们已进行了两年多,粗略估计仅仅完成了全部工作量的50%。”
蜀道长度的三分之二穿越秦岭山区,秦岭则不得不提及,秦岭是地理学上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气候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蜀道的环境离不开秦岭,秦岭是蜀道历史发展、环境演变及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证者。
秦岭的险峻曾经是蜀道开凿的最大障碍,《史记》称“秦岭天下之大阻”。然而秦岭也成就了蜀道的声名,并且正是秦岭的高山险阻之故,使蜀道线路中的多数在现代社会得以保留。
秦蜀古道遗产不同于其他古道路及文化线性路线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栈道在秦蜀古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秦蜀古道中的精彩华章。栈道的精神象征着延伸、沟通和发展,包含着了解外面、走出去的内涵。是古代交通道路史上高技术含量的物化载体,是后世山区高速公路的源头。“我数过,从西安到汉中,走西汉高速要经过60多个隧道。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古代,在遇到无法直接通行的路段,唯一的办法就是搭建栈道与栈桥,这可以说是古代的高铁、高架桥。”赵静说。
础性调查成果的全面翔实与否对后期保护工作的科学和严谨意义重大,然而秦巴山区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同样给实地踏查工作提出了挑战。蜀道现存遗迹多地处险峻山地,考古调查不仅较大的受制于环境因素,加之古道的使用时间长,路线变化多,主道与支道错综复杂,如何确定路线的时代,并采用哪个时代的路线作为研究对象,都成为了工作开展必须解决的难题。在谈到踏查工作进行中的实际困难时,赵静说:“由于历史变迁和地质地貌的变动,运动,古时的老路如今基本都已变成无路可走,曾经修建的栈道如今也只剩下在石壁留着的孔洞,根本无法直接通过,高过人头的杂草需要用砍刀开路,同时也增大了我们发现遗存的难度,还有山里变化无常的天气状况也让我们的踏查工作受到了很大制约。”
3 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2011年,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负责召集筹备的“蜀道调查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对研究院承担的陕西省境内蜀道调查进行专家意见研讨与交流,并对实地调查提出有益的建议。
2012年12月2日,陕西文物保护研究院联系西安多家户外俱乐部,面向广大驴友举办了“寻梦蜀道中情系吾瑰宝——陕西蜀道的历史与现状”专题讲座,数百西安户外爱好者参与,反响强烈。广大驴友自此参与到蜀道的调查中来,利用他们熟悉秦岭、经常行走于秦岭的特点,成为了发现和传递陕西蜀道文化遗产的信息员,为文物工作者的蜀道文化研究与保护提供便利与支持。
2013年9月4日,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联席工作会议在我省汉中召开,陕川两省的文物部门、文物保护机构负责人就如何推动秦蜀古道联合“申遗”工作达成了诸多共识,并决定围绕秦蜀古道的“申遗”建立联合机制,定期召开“申遗”工作会议。
在我省文物工作者两年多的实地踏查中,同样得到了古道沿线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鼎力支持。无论是口口流传的故事、传说,还是山区群众自发担任向导,引领找到的“小路”、“近道”,都对秦蜀古道重见天日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子午道栈道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