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胡振栋 通讯员 黄贤嘉 林若川
在广东省陆丰市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稀有剧种——正字戏,它保留了南戏丰富的艺术遗产,有“南戏遗响”之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陆丰市委、市政府探索出了一条抢救、活态保护和传承发展正字戏的路子,让正字戏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财富
近日,记者来到陆丰市正字戏团,在年过七旬而神采奕奕的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了《姜维射郭淮》、《刘文龙》等精品正字戏剧目,欣赏了跑布马、余姚腔、弋阳腔等正字戏独有的技艺,领略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据彭美英介绍,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于明洪武初年从温州、弋阳传入碣石卫、粤东,流行于粤东和闽南一带,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字戏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海盐、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有2600多个传统剧目。
彭美英告诉记者,正字戏在剧本、声腔、伴乐、表演上都保留了南戏丰富的艺术遗产,许多剧本、音乐唱腔、表演为其他地方剧种吸收融化。正字戏的声腔与伴乐丰富多彩,弋阳腔、余姚腔高亢喧嚣激越,海盐腔、青阳腔、四平腔委婉清丽、飘逸缠绵。武戏粗犷、雄浑、豪放、潇洒,有跑布马、南派武打、抖靠旗、舞七丈旗等中国戏曲绝活,文戏优美细致、雅俗共赏。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和田汉、著名京剧导演阿甲、戏剧专家郭汉城等艺术家都曾观看过正字戏表演,并给予高度评价。
1958年,陆丰正字戏开始演现代剧《彭湃》、《张威》等,其后挖掘整理排演了《荆钗记》、《六郎罪子》等传统剧目,移植排演了《焦裕禄》、《琼花》、《红灯记》等现代戏,均获好评。改革开放后,陆丰市正字戏剧团先后整理、排演了《换乌纱》、《绿袍记》、《渔家乐》、《姜维射郭淮》等传统剧目,并移植了《金山战鼓》等,并多次获奖。
近年来,陆丰正字戏迎来了新的机遇。2006年5月,正字戏被国务院批准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1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正字戏优秀传统剧目《姜维射郭淮》进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名动京城,被誉为“中国戏曲初生之际的艺术遗留”“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财富”,并荣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奖。
“中国戏剧活化石”后继有人
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原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是全国唯一的正字戏专业剧团。与绝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陆丰正字戏的生存与发展也曾面临严峻的挑战。
据彭美英介绍,2003年左右,陆丰正字戏团的条件极为艰苦,人才大量流失,她亲手教授的25个学生只剩了6个,其余的都到深圳等周边发达城市去发展了。到了2007年,正字戏演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更为突出,中坚力量及编、导、作人才严重缺乏。同时,剧团排练厅等硬件环境落后、演出市场未能真正开拓等问题,也制约着这一古老稀有剧种的传承和保护,影响着剧团的生存与发展。
幸运的是,正字戏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和陆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据陆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薏菁介绍,陆丰市宣传文化部门以《姜维射郭淮》进京展演成功作为振兴正字戏的契机,并于2007年9月成立了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领导小组,以更好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以参加艺术展演、举办座谈会、在电视台开设专栏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正字戏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正字戏走出去。
面对资金紧张的困境,陆丰市宣传文化部门努力向社会筹措资金,改善正字戏团的排练环境。在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2009年,陆丰正字戏团建起了三层小楼,供排练和办公之用。面对排练大厅渐成危房、水泥地面容易摔伤的情况,陆丰市宣传文化部门又筹集资金扩建了舞台,还铺上了木地板。
为解决正字戏后继乏人的问题,2008年3月,陆丰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陆丰市正字戏剧团联合向社会招收了34名学员,送往广东省粤剧学校和揭阳市艺术学校就读,学费和住宿、伙食费由宣传部负责筹资。2011年,又向社会招收15名学员送往揭阳艺术学校学习,学员学完3年基本功后回团,再由正字戏名艺人传、帮、教。更为难得的是,陆丰市委、市政府还预留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让学员们吃上了“财政饭”,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彭美英说,为了让年轻演员早日崭露头角,陆丰正字戏团的老演员们甘当绿叶,担起了“传帮带”的重任,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2013年12月,陆丰正字戏团排练了正字戏精品剧目《刘文龙》,男女主演、作曲、司鼓等重要角色均由新秀担纲,剧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饰演伊娜公主的钟晓琳还不到20岁,她还练成了正字戏历史上第一个女跑布马。“现在不怕了,正字戏后继有人了。”彭美英高兴地说。
精品剧《刘文龙》再现正字戏魅力
近年来,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对正字戏坚持不懈地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成果喜人。2010年7月2日至4日,陆丰正字戏多出优秀剧目应邀赴香港参加“香港首届中国戏曲节”展演,彭美英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在港举办“正字戏传统艺术”讲座,誉满香江。陆丰正字戏《得胜还朝》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13年春节戏曲晚会演出,备受好评。而根据宋元南戏名剧、明代正字戏手抄古剧本重新整编、精心打造的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更是将陆丰正字戏推向了新的高度。
正字戏精品剧《刘文龙》由陆丰市委宣传部出品,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特邀戏剧泰斗郭汉城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国家一级导演丛兆桓任剧本整编、总导演。该剧讲述的是汉朝刘文龙奉命出使西羌,历经16年的艰辛波折,与妻子肖淑贞悲欢离合的故事,创作历时近一年,于2013年12月12日在汕尾马思聪艺术中心成功首演。
《刘文龙》保留了正字戏中古老的音乐唱腔,有正音曲的弋阳腔、海盐腔、青阳腔,有昆腔,也有杂调。同时,充分利用了跑布马、南派武打、净角的跳台、舞七丈旗、英雄白等正字戏的特色表演,还吸收并提炼了陆丰当地民间舞蹈钱鼓舞的精华,编排出羌族舞。
丛兆桓说,现在文化中“转基因”的东西实在太多,而《刘文龙》突出传统,能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在我国戏曲历史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