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每日成瘾般风雨无阻 广州老茶客:听戏就如刷微信

2014-7-23 11:27:00  来源: 广州日报  进入论坛
    每日成瘾般风雨无阻 广州老茶客:听戏就如刷微信---鸿图厅里,食客和茶客们络绎不绝。“一盅两件”是广州茶客的特色。现在广州这几处粤曲茶市比香港的氛围还浓,主要是有老茶客捧场,香港除了西关还有些小规模的粤曲社,已经很难找到有戏听的茶楼茶市。

  鸿图厅里,茶客在听粤曲。

  鸿图厅里,食客和茶客们络绎不绝。

  “一盅两件”是广州茶客的特色。记者王燕摄

  每日成瘾般喝茶风雨无阻 古粤情怀背后是广州老人心灵寄托渴求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30万人。除了煮饭、看电视、锻炼身体,广州老人的平日生活怎样度过?内心又有怎样诉求?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22年,在高胡、铜锣、笙箫声中,爱群大厦十五楼鸿图厅人均15元的粤曲茶座,除了农历年三十和装修停业外,其余7000多天的日子,都记录了广州老人的平日生活与心灵寄托。

  退休前,他们的身份是工人、私企老板、国企厂长、茶楼部长、知识分子、家庭主妇,退休后他们变成同一个身份——爱群茶客。

  “饮茶听曲、一盅两件”的古粤情怀却在这座地标性建筑中保留。

  50年老茶客

  茶楼半世纪都没变

  鸿图厅里,一桌吃饭的老阿姨们刚走,就有两位老先生填上了空位。72岁的哥哥杨南和69岁的弟弟杨佳,他们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光顾这座茶楼,直到现在。爱群的面貌、氛围和半个世纪前并无很大区别,只是现在的杨佳会拿起他的iphone3手机给台上的演员拍照。

  广州日报:退休了每天都会来这里?有没其他家人一起来?

  杨南:其实我们两三个月才来一次。本来就来得少了,和家人同来就更少了。这里也不是年轻人的地方,他们哪里听得懂。  广州日报:你们对粤曲很熟悉吗?退休前是做什么工作?

  杨佳:粤曲很多调子都差不多的,所以熟。

  杨南:我以前是电梯厂的厂长,我弟弟是机械厂的老板,都不是与文艺相关的职业。不过我自己也会自学粤曲唱唱。其实粤曲不好唱,我觉得上手的话要半年,唱得好也要两三年吧。

  广州日报:这么多年为什么坚持来这里?

  杨佳:来这里唱歌的很多都是剧团里的演员,很专业。你看刚才上台的就是伍丽嫦,那可是名家,名家一上台就是不一样。其实听久了,从一个演员的唱腔、咬字、嗓音……都可以听出水平的。

  资深茶客

  把这里当“饭堂”

  年过古稀的林姨就住在上九东的一条巷子里,是粤曲茶座最早到的茶客之一。原本退休后的林姨不爱听粤曲,可被自己也赋闲在家的女儿拉着来爱群,反而逐渐爱上了这里。由此成为了最资深的茶客之一。每天中午,林姨和女儿午饭都要在爱群吃,日日如此,持续多年。

  广州日报:您一天是怎么过的?

  林姨:我早上5点多就起来,去文化公园里锻炼,打太极拳。上午10点多就过来这里,先吃午饭。然后,从下午2点到下午4点半都会待在这里。赶在下班高峰前,坐公交车回家。回家再做晚饭,看电视,一天很快过去。

  广州日报:天天来这不会腻吗?

  林姨:不会的。一个人最低15元消费。有茶喝,有饭吃,还有人聊天。去商场,别人不愿理你,还得买东西。在这里,喝茶一天时间过得最快,好充实。人生最紧要的就是要自己快活。

  伺茶叹茶60年

  广州人爱“稳日饮茶倾下”

  黄凤萍坐在大厅里最靠近舞台的位子,这一桌正对舞台,是茶楼资深茶客固定的座位。

  几米外的舞台上一曲接着一曲,直至《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粤曲小调,她才立即坐直身体、凝视舞台上的演唱者,一边击掌一边点头,听到中间她忍不住打开手提包,一张10元的纸币被握在手中,瞅准时机就送至歌唱者手中。

  广州日报:天天都来喝茶吗?

  黄凤萍:基本上是啦!早上就先和老伴去家里附近的茶楼吃早餐,看报纸,还是一盅四件老几样,百吃不厌,喝完早茶就回家小歇,午饭反而简简单单,到了下午1时,爱群大厦和大同酒家的粤曲茶市就会准时开锣,我就带上自己的杯碟去听茶曲。

  广州日报:每天听戏饮茶要花多少钱呀?

  黄凤萍:通常一日下来都要一两百元,有时要打赏嘛。我一个月4000多元退休金,开支方面就是6000元左右,十足“月光族”。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喝茶这件事?

  黄凤萍:广州人哪有不喝茶的?即便是在物资极其匮乏的上世纪60年代,南园酒家点心都很便宜的,萨其马1毛7分,叉烧饭都只要几毛钱,当时工资大概30多元一个月,但是喝顿茶至多几块钱,一般老百姓都饮得起。

  饮茶就是人生,大家有什么大小事要商量讨论,都会很自然地说一句:“稳日饮茶倾下!”

  香港“行家”听曲

  穗粤曲茶市比香港氛围浓很多

  60岁出头的林智源是粤曲茶市的行家,时不时从香港坐直通车当日往返,就为来爱群喝茶。

  因为自己还有翡翠生意要照顾,所以林叔并不能像其他茶客一般能天天来喝茶,林叔喝茶多数就是几件事,听戏、聊玉器、谈生意。

  广州日报:你是行家,怎么看穗港的这些曲艺茶座?

  林叔:爱群这边的演员水平高一点,他们都是专业曲艺团的,演出多半都是穿旗袍,很多老客都会捧场。

  现在广州这几处粤曲茶市比香港的氛围还浓,主要是有老茶客捧场,香港除了西关还有些小规模的粤曲社,已经很难找到有戏听的茶楼茶市。

  广州日报:人老了,你怎么看喝茶?

  林叔:因为我是玉器商人,多年经营翡翠,喝茶也就成了谈生意的一种方法。和玉友们的切磋也多会在饮茶时进行,几杯茶下肚,可能几百万的生意就敲定了。

  从东莞来广州听戏

  老了才知身体好什么都好

  75岁的何阿公脸色红润,他告诉记者,他是从东莞坐火车过来爱群喝茶,在广州也有自己的房子。平时广州、东莞两边跑,来这里听粤曲已经有十六七年了。

  广州日报:为什么你喜欢来这里喝茶?

  何阿公:孩子们都大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和父母也没有什么话说,年轻人的思想我也不了解,手机、电脑什么的我也不会,所以我每天就喜欢来茶楼听听歌,喝喝茶。

  广州日报:人老了的生活是怎样的?

  何阿公:我老婆去世多年,一个人久了也就习惯了。曾经也想讨个老婆,可是儿女们都反对,所以就不了了之了。我每天早上逛公园后会买点菜一个人在家煮,孙子、孙女喜欢喝什么汤我都知道,他们来我都煲汤给他们喝,我也不要他们给我钱,我自己可以养自己。

  古稀“Fashion”老太

  叹爱群有风景有年轻人

  70岁的林阿婆,家住滨江东,十年来风雨无阻来爱群大厦听戏饮茶。

  林阿婆说,老伴去世后,家里冷清,她每天都来这里,曲儿唱得热热闹闹,还可以认识一些年龄相仿的朋友,谈谈家长里短。

  广州日报:为什么喜欢来这里听曲喝茶?

  林阿婆:我从小就喜欢听粤剧,不过年轻时没有时间。现在有时间又有钱了。而且我不喜欢呆在家里,老伴去世了,儿子、孙子都要工作。

  广州日报:这样的茶座也不止一家。

  林阿婆:来这里是一个习惯,每天差不多是固定的位置,周围的人也比较熟悉。而且这里座位舒服,空气好,看珠江的视野开阔。最关键的是这里的粤剧表演者比较年轻,唱起来气势足些,老艺术家虽然有感情,但是年老了,总是比不上年轻的好。

  前汽车督造总监

  听粤曲为了避免成“宅男”

  与在场的其他老年人相比,59岁的广州人罗叔看起来很干练,说话还时不时的用纸巾挡住自己嘴,一双手瘦骨嶙峋的,血管清晰可见。退休前,他曾是汽车督造总监。

  广州日报:您现在退休做什么?

  罗叔:我喜欢中医,在家看脑科、神经方面的书。我可以一天七个小时不出家门。我以前是督造总监,但就是这种工作环境导致了我不喜欢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也没有什么朋友。我现在是什么都做不了了。

  在职公车司机

  两班倒也要来听粤曲

  邝煊华,55岁,在职257路公车司机,听曲喝茶已有5、6年。两班倒的作息时间,让他能在下午1点工作结束之后,匆匆赶来爱群大厦听2个小时钟爱的粤剧。

  广州日报:您为什么喜欢粤剧?

  邝师傅:我从小就喜欢听,一听到粤剧的腔调整个人就“精神”了。我觉得“粤剧”是广州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广州文化的代表。它用的是粤语,当地语言,我们都能听得懂。而且,我觉得粤剧无论是情节还是表演时的手势、动作,都蕴含着我国古代的礼节文化,是对我国古礼的传承。

  纽约海归老白领

  爱在故乡茶楼听“乡音”

  在粤曲表演接近尾声,茶客们渐渐散去。靠近出口的一张桌子上只剩下了72岁的邓先生。

  邓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年轻时就去美国纽约打拼,在那里的外资公司做职业经理人,并住了三十多年。

  广州日报:经常来这里喝茶听粤曲吗?

  邓先生:是啊,最近比较多,几乎天天都来。以前就少一点。我退休有十多年了,来这里用英文说就是“kill the time” (消磨时光)。其实他们唱的那些粤曲我也不是很懂,但是听着开心还是会给钱。

  广州日报:什么是你天天来听粤曲的动力?

  邓先生:我是在广州出生并成长,然后又去纽约工作了好久,对故乡还是很怀念的。来这里坐坐,我就能找到旧时故乡的感觉。在美国接触的多是英语,在这里却能听到故乡的语言和歌曲。

  曲艺团团长

  人老了才爱听“粤曲”

  广东音乐曲艺团一团团长陈芳毅,是爱群曲艺茶座最好的见证人。

  陈芳毅说,从26年前至今,来曲艺茶座的客人都是广州不同时期的老人,并未曾没落。这里成了港澳和海外老广州人寻找广州味道的“风景线”。

  广州日报:在爱群演奏了22年,对老茶客有什么感受?

  陈芳毅:他们要听戏,就像现在年轻人刷微信、朋友圈成瘾一样。一天不听就难受,心里不舒服。有些老人家他不来,就意味着他已经走了。

  广州日报:为什么老人会喜欢来这里听粤曲?

  陈芳毅:人过了四五十岁,说粤语的人会喜欢慢节奏的粤曲。来这里的老人不少年轻时喜欢流行音乐,老了才成为粤曲迷。这就是最地道的广州老年人生活,除了假期旅游和平日做饭外,饮茶听曲,倾谈,比打麻将健康多了。

  “楼面”高姐

  总比在家闷着好

  从中午12点有的老茶客来吃饭到5点半粤曲茶座打扫结束,除了爱群大厦的几个服务员,还有曲艺团专门聘请照顾老茶客的楼面工,年过四十的高姐就是其一。

  很少人知道,像高姐这样的广州人,一个月工资900元,每天上午10点半到下午5点多,每周休一天。

  广州日报:这份工作辛苦吗?

  高姐:相比之前在大同酒店上全日班,这份工还挺累的,工资少,但晚上有时间还能给家里人煮饭。

  广州日报:工资这么少为什么不换份工作?

  高姐:我现在经济条件还可以,但是在家闷着什么不做,一点意思都没有,还不如出来做这份工。像这些老茶客,大多数退休工资不多,给演员的打赏都是靠出租房的房租和子孙给的零用钱。

  记者手记

  一茶两叹

  广东人爱饮茶,亲人聚会饮茶、朋友见面饮茶、招呼客人饮茶、就算一家大小无所事事,出去饮茶又会变成“节目”之一。

  饮早茶时,一盅两件,一份报纸,缈缈茶香中,纵论天下事;下午茶,午后小歇,饮杯茶听段曲,悠闲自在;饮夜茶,一日忙碌意犹未尽,坐定定、饮杯茶、食个包,为一日辛劳压压惊定定神,心满意足回去好梦。

  一日三茶,所谓饮茶其实是叹茶、叹人生、叹世界。

  因为爱叹茶,造就了老广们淡定自若的品性,风浪再大,一杯茶落肚风轻云淡。揾食再苦,一家大小结伴饮茶,其乐融融再苦也甜。

  少时饮茶多是学做人学处事,老来饮茶就是叹人生、叹世界。文、图/本报记者王丹阳、胡亚平 实习生/陈旭爽、王重远、付勤云


编辑:秦人
关键词:粤曲 广州日报 广州文化 老客 饮茶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