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老龄化社会、养老危机,在很多人头脑中只是个模糊和遥不可及的概念。时至今日,由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是,西安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12.5%,西安老龄化进程比全国提前10年。“银发浪潮”的突然而至,让我们蓦然看到养老早已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时”了。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西安市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12.5%和8.5%,双双超过10%和7%的国际标准;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市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仅低于大连、沈阳、青岛和成都,居第五位;有关测算显示,西安老龄化进程已比全国提前10年。
这组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而这些人群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养老?
有调查问卷显示,九成以上的80后子女将来可能无法赡养父母,“不是我们不孝顺,而是我们实在没能力,不是没钱就是没时间”。
从前的家庭“正金字塔”结构,正在向今天或是明天的“4-2-1”或“8-4-2-1”的家庭“倒金字塔”结构转变。也就是说,以前的养老是“僧少粥多”,多个子女孙辈照顾老人,相对容易;而未来的养老则是“僧多粥少”,相对困难。
社会养老成无奈中的选择
“虽然父亲腿脚不便,脑子也有些糊涂,但我们一直把父亲留在家中,请钟点工来给他做饭照顾,有朋友劝说父亲一人在家还不如送去养老院,但我们在情感上一直接受不了。总觉得不管怎样我们住在一起,每天早晚还能见面,还能尽孝道,直到去年夏天……”家住西安东郊的李先生向我们描述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险事。
“去年夏天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最终选择送父亲去养老院,因为实在是太后怕了。那天中午钟点工还没来做饭,父亲可能觉得饿了,就自己去厨房想做点吃的。他打不着火,竟然想到拿打火机点天然气阀门,虽然最后没出什么大事,但打火机爆炸还是把父亲的半边脸和手烧伤了。父亲又不懂得打电话,后来是钟点工到家才打电话通知的我们,现在父亲的脸和手都留下了疤痕。我真不敢想要是天然气爆炸了该怎么办,太可怕了。”
李先生说:“尽管十分不情愿,但我还是给父亲联系了一处离家较近的老年公寓,周末尽量接父亲回家住,工作日送去。父亲的年龄越来越大,潜在的危险也更多,住家的保姆不尽心又无人监督,还不如统一管理的养老院安全,我们要上班又要管孩子学习补课,管老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惭愧啊。”
再过十年、二十年,像李先生这样的家庭只会增多,越来越多的老人会主动或被动来到养老院,开始他们的老年生活。
事实上,“4-2-1”甚至是“8-4-2-1”的家庭结构,已经引发了重大的养老难题。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竞争大、低工资、不稳定,又常常被工作“绑架”的情况下,还要承受养老、养小的双重压力,一旦老人有病,自己就分身乏术。有时自顾尚且力不从心,何谈赡养一位甚至是多位老人呢?
因此社会养老,成为了近些年的热词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有些人不得不选择放弃传统观念中的家庭式养老,而选择较为可信的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等。
养老院在中国人的眼中,将经历一个从开始“观念上的不能接受”,到后来“现实的被迫无奈”,再到最后“一件关键事情促成”的过程。一旦过程完成,养老院将在今后几十年乃至更久,成为中年人咨询最多的机构。
而现在,这一切才不过刚刚开始。
整个社会除了责备那些无暇照顾老人的子女之外,是否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社会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的水平上?这恐怕才是缓解中国养老之痛的正解。
西安养老院仍然入住率低
据官方数据显示,西安现有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25.68万,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运行的养老机构床位数是26800张,粗略计算一下,大约每50位老人才拥有一张床位,与全国一些其他城市相比,西安市的养老机构发展水平较低。但就是在这种床位根本不能满足老年人数量需求的情况下,西安市养老院的入住率仍然达不到70%,更没有出现北京、上海等地一张床位排队100多人的情形。
为什么在老年人数量增大、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西安市的养老院仍然住不满?
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老人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服务质量太差,自己无法得到“善待”。而子女不愿送老人去养老院的原因是担心被周围人“看不起”和“责备”。
“周围有朋友住养老院,但伙食和护理都不好,整天待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别提多闷了。子女去看也不方便。”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说,她害怕自己哪天不能动了,在养老院里没人伺候,实际上子女也很少能照顾她。
“我不会送父母去养老院的,条件再好也不能让去,护理人员再好能比得上家人好么?”在外企工作的韩先生告诉记者。但他也知道,这样的表态更像是口号式的表态。因为他即将面临两小养四老的现实。他和妻子刚刚首付80万元买了一套房子,每个月付6000元月供后生活已经很紧张,很难把父母从山东老家接过来赡养。而且,妻子家的两位老人也已经退休了。
“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谁家要是把老人送养老院了,那是要被戳脊梁骨的,大伙儿肯定说这家儿女不孝顺。所以我们再难也得自己管老人。”一位五十岁的男士说。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有老人有孩子才是合家团圆,我们怎么可能把父母送到孤零零的养老院去,现在父母身体还健康,等他们老得走不动了,肯定要把他们二老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也算是尽尽孝道,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一位四十出头的女士说。
西安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究竟是西安市民有能力自己赡养老人,还是养老院的环境服务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们咨询了西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刘处长。他表示,中国具有重视亲情与团圆的传统,在大家的价值观里,将父母送去养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选择去养老院,起码在目前,还不能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并不具备家庭养老的条件。
而具体到西安养老院的入住率低,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西安人的观念问题,比较传统古旧。二是西安养老机构还存在硬件和服务上的缺失,不够发达。
养老的公益性需得到关注
众所周知,西安是座古城,人员流动性不大。在随即采访的过程中不难发现,70%以上的人群不大能接受老了之后,去养老院生活或是送父母去养老院这种选择。更多在养老上遇到困难的人群仍然会选择居家养老,雇个保姆或是护工来照顾,经济条件不好的会想办法留饭给父母,叮嘱邻居,或是找来老家人帮忙照看老人,总之养老院是最后的选择。
而思想比较开化,经济比较宽裕的人群,往往对西安普遍的养老机构不满意。家住西安南郊的一对老年工程师夫妻想得很开,“等我们老两口老得动不了的时候,我们就住养老院去,我们不愿意和孩子们住,影响双方的生活。今年我们考察了西安几家养老院,结果很失望,各方面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俩商量西安不行的话,以后我们就去上海,那里有很多家花园式的养老院,里面会定期举行短途旅行和各种兴趣班、活动,我们就在那里好好安度晚年。”
在记者走访的西安市碑林区和雁塔区六七家养老院,普遍设施陈旧,房间狭小,半数没有无障碍通行设施,没有独立诊疗室,绝大多数都没有独立的娱乐室和专为老年人组织举办的活动。
这样的养老院,只能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而谈到精神生活,则几乎是完全无法满足。
对于这样的现状,一位业内人士,也是南郊一所民办老年公寓的出资人表示,社会养老是一个现在急需重视起来的问题。而西安,不止是西安,目前的社会养老机构,基本都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养老院是带有公益和盈利的双重性质的机构,因此就需要政府扶持、政策倾斜,让养老组织能够带上公益性质的标签。至少在用地审批、人员培训上,能够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当所有养老机构都有了家庭般的温暖,有了专职医生和护士的眷顾,失能老人也有了“一对一”的服务,怎能不会赢得老年人和其子女们的青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