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宁昊然
又到暑期,到了社会上各类公益组织公益下乡开展活动的高峰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加之国内各类大型活动的举办和社会各方面积极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投身到公益活动中去。其中,不乏为他人提供文化艺术服务的文化志愿者。
支教是文化志愿者在暑期开展的重要服务形式之一。无可否认,文化志愿者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丰富了乡村孩子的假期生活,在拓展农村学生知识视野及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可是在许多当地人看来,到他们的家乡做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年复一年像候鸟一样来了又去,走马灯似的,大有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觉。假期支教的时间以短短的一两个月居多,往往出现前一批志愿者传授的知识刚引起学生的兴趣就结束了,而下一批志愿者的教学内容却不一定衔接。又或者当地学生刚能对志愿者敞开心扉交流,志愿者就准备撤了。作为支教的文化志愿者,首先应该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是具体的知识还是心理的交流。而不是以“爱”和“善”的名义单方面的短期付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公益组织出现,传统文化义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深入社区、乡村,通过开办传统文化讲座、免费发送书籍、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形式传播孝、善等文化,进行道德教育。和支教志愿者一样,传统文化志愿者绝大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学者、学生等,不管是从精力还是时间上,客观现实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期在基层服务。此前曾有在乡村义务开展传统文化服务工作的学者提出,仅仅依靠外来学者和文化志愿者并不能为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传播提供本质上的帮助,并非长久之计。若想进一步发挥文化志愿者的带头和引导作用,还是要着力培育本土文化志愿者,形成一种常规、稳定的本土文化志愿者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起“钟摆式”的外来志愿者,基层社区、乡村对本土志愿者的需求更多。本土文化志愿者指的是那些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精力的本地人。首先,他们在时间上很宽裕,能更好地参与到文化志愿者工作中来。其次,本土志愿者和当地人同属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更了解本地居民的习俗和生活传统,更容易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无论是支教或是其他形式的文化服务,当地人之间的传播效果也许会更好。第三,本土文化志愿者容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文化志愿者服务氛围。笔者认为,培育更多的本土文化志愿者,前提是对当地志愿者进行规范、常规的培训,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与保障。文化志愿者需要更多的本土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使优秀文化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