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他们是农民,生活在农村,成天与农民为伍,比农民还像农民。但他们又不是农民,在农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所发挥的作用远比普通农民要大得多。他们是“非典型”农民。“非典型”农民之——
农业园区里的CEO
薛新明在大棚里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宋炜摄
在吴堡县城西郊的龙山顶上,有一个完全依靠推山填沟建起的农业园区,一座座温室大棚、一排排整齐的猪舍在大山中营造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园区的实际负责人薛新明,则在经过了几次成功的“转型”后,硬把自己从一个吃公家饭的“公家人”变成了农民。
从讲台到农田
薛新明是神木人,原是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薛新明最终放弃了受人尊敬的职业和“铁饭碗”,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但薛新明没有选择当时在家乡非常火红的能源行业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反而是走进了广袤的农田。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不能出状元?薛新明先是搞本地农产品外销,没有多久,他就摸清了榆林农产品的优劣势及全国市场行业,凭借着对农产品市场的准确把握,他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农业生产一线转变。
从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薛新明受聘于正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的靖边县东坑镇政府,专门负责解决农民到底应该“种什么”的问题。东坑镇现在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的胡萝卜,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4年间,东坑镇的胡萝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猛增至3万亩,种植户们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而此时的薛新明,却又开始自己的又一次“转型”。
“在外边跑得多了、见得多了之后,越发觉得我们本地农业生产的效率不高。一样的拱棚、一样的生产技术,无论产量、质量,都要比一些农业技术发达地区差得多。”于是,薛新明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农业技术,特别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我市这样的高寒地区实现拱棚一年两茬甚至多茬种植。
从技术负责人到CEO
2011年后半年,由民企投资的吴堡县亨通农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薛新明也接受了求贤若渴的吴堡县农业局的邀请,担任了该园区的技术总工。
而之后的2012年,是薛新明职业生涯中“双喜临门”的一年。
第一“喜”是他潜心试验的双膜拱棚正式获得国家专利。“简单地说,就是在原来拱棚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层膜,并根据我市的实际气候条件,对旧的棚型做出了一些修改和调整。这种改良后的拱棚,每年可以使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时间延长55天左右,而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这就意味着效益的提升。”薛新明对自己的这项成果非常自豪。
第二“喜”是在这一年,薛新明荣升园区的CEO。在吴堡县农业局的协调和指导下,亨通园区的日常运营被承包给了薛新明,种什么、怎么种都由他说了算。园区的投资方不再参与园区的日常管理,而是按照年初大家商量好的一个量化指标,在年底时对园区的经营状况进行考核。在考核达标的情况下,薛新明及他的管理团队就可以拿到事先约定的全额薪酬。如果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则薛新明等人还可以从超额部分中拿到一定比例的提成。这种模式,既有效避免了“外行管理内行”的尴尬,又充分调动了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这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管理方式。”2013年,吴堡县农业局副局长李春林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让农民赚更多的钱
在薛新明看来,在我市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继续解决好农民“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的问题,还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并可持续地帮助种植户尤其是有发展设施农业打算的种植户们弥补资金缺口的完善体系。
“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桎梏是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薛新明说,农民是最实在的一个群体,最需要资金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壮大和转型提高,而偏偏最难得到资金支持和银行贷款的也是农民。
而对于自己今后的打算,薛新明也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继续做好自己认为的“慈善”。“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来做慈善,但对于我来说,能够帮助指导更多的农民,让他们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我要做的善事。”薛新明说。